庸人自擾的成語故事

拼音yōng rén zì rǎo
基本解釋平庸的人無事生事;自找麻煩。
出處《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
庸人自擾的典故
陸象先是唐朝一個很有氣量的人。
當時太平公主專權,宰相蕭至忠、岑義等大臣都投靠她,只有象先潔身自好,從不去巴結。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事發被殺,蕭至忠等被誅。受這件事牽連的人很多,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許多人,那些人事后都不知道。
先天三年,象先出任劍南道按察使,一個司馬勸象先說:“希望明公采取些杖罰來樹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沒人會聽我們的。”象先說:“當政的人講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講嚴刑呢?這不是寬厚人的所為。”
六年,象先出任蒲州刺史。吏民有罪了,大多開導教育一番,就放了。錄事對象先說:“明公您不鞭打他們,哪里有威風!”象先說:“人情都差不多的,難道他們不明白我的話?如果要用刑,我看應該先從你開始。”錄事慚愧地退了下去。象先常常說:“天下本來無事,都是人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才將事情越弄越糟(庸人自擾)。如果在開始就能清醒這一點,事情就簡單多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庸人自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旁敲側擊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0回:“只不過不應該這樣旁敲側擊,應該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披肝瀝膽 | 唐 劉賁《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清披肝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不驕不躁 | 毛澤東《中共中央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只要同志們對于軍事政策(行動和作戰)和團結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錯誤,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是完全有辦法的。” |
鼠憑社貴 | 南朝 梁 沈約《恩幸傳論》:“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 |
富貴驕人 | 《陳書 魯悉達傳》:“悉達雖仗義任俠,不以富貴驕人。” |
氣充志驕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淫侈無度。”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