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也要選擇合適的、有意義的書來品讀,要從書中讀出樂趣、悟出道理、品出思想,方才算得上是讀透了一本書。我討厭囫圇吞棗地看書,因為那樣就會將作者字字斟酌的好句子付諸東流;我更討厭看華而不實的書,完全用華麗空洞的詞藻堆砌,就好比用所有華麗無章的服飾去裝扮女子,反倒讓人心生厭惡。《苦樂留痕》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樸實,字里行間透出的是一股純樸和自然,讀來如話瑣事、如嘮家常。
首先,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與書的內容十分相符,奶黃色的糙皮書殼,只繪有書名、作者和出版社,而沒有鮮艷的色彩與絕美的圖片,卻讓人心生喜愛,這就是簡單的魅力。至于內容,此書中主要記述的是林孫珍書記一生中親身經歷的事情、記憶中悄然消逝的物品和生命中陪伴走過的人。在對過去的事的回顧中,我們感受到了他成長的曲折艱辛;在對過去的物的描寫中,我們見識到了許多從未領略過的東西;在對過去的人的追憶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對親人依依的深情。另外還附有一些議論文、小說和報告文學等題材的作品,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人民生活和人物心理,讀來也是甚有感觸,這里選出一些來僅與大家一起交流和感悟。
當讀到《腳踏車》、《燈》、《電話》、《消失的補丁》等文章的時候,不僅對過去的這些物品有了一定了解,更讓我體會到了時代的發展與物質的不斷充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對物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完全體會不到《“浦城擔,崇安擔”》、《憑票年代》等中描繪的苦難生活,那段生活讓人讀來有些心酸。然而,苦難的日子并擋不住人們的快樂,雖然不能去改變少衣緊食的日子,但卻能夠自找樂子。小孩子玩斗雞、斗蟋蟀、捉泥鰍、官兵抓強盜同樣不亦樂乎,且富有自然童趣;大人們吃一頓飽飯吃一頓肉更是喜笑顏開。而現在呢?人們漸漸麻木,過年過節以及其他喜事都沒有了太多感覺,似乎對一切都沒有了那份激情,漠視了生命中太多值得拍掌的時刻,不懂得知足,不懂得讓自己快樂。小孩亦然,每天以上網、玩游戲等為樂,早已失去了田園、山間的天然之樂。
說到快樂,我又想起了書中《快樂由己》這篇文章,作者一生經歷了很多我們從不曾去觸及的苦痛:經歷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經歷了自小擔起家庭負擔、做工掙錢的日子;經歷了自學進入大學輾轉于各類工作的日子…。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樂觀去面對,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苦難還是幸福,他都坦然接受,都懷著感恩的心去面對。這就正好詮釋了快樂的真諦:知足常樂、欲大則空。那再想想我們自己吧,十七、八歲如花的年紀,還整天有人愁眉苦臉、怨聲載道,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二呢?
“今非昔比”這個詞也讓我從這本書中更加體會透徹了。以前對于“今非昔比”我不知甚解,總以為現在人民物質條件好、生活質量高,怎么會不如過去呢?后來才慢慢發現,盡管物質上升了,人情卻寡淡了,以前鄰里鄰間的溫暖關懷逐漸被緊鎖的防盜門所代替,這與該書中《緣何相鄰不相識》產生了共鳴,想法堪稱一致,道出了我們的生活。
與鄰居間關系漸漸淡薄,那對自己的父母呢?現在90后大部分都被人說成是“富二代”、“啃老族”,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更沒能力付房費車費,全靠父母一生積蓄,但對父母卻并沒有太多的感恩之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今社會,孩子對于父母的感恩之心已隨著人情關系一起呈直線下降的趨勢,孩子與父母爭吵相斗、大打出手的事情也愈見頻繁。當讀到書中《母親還在》和《難言的隱痛》的時候,體會到的是一份心痛,更是一份自省,我們虧欠父母的太多太多,從不懂得去珍惜、感恩父母。其實父母把我們攜帶到這個世界上,讓我們感受愛與被愛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澤,所以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里對他們好一些,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再追悔莫及。
人越老,就越會去回憶,再一次翻開以前生活的篇章,一切歷歷在目,就像磁帶倒帶重播。回想以前的快樂,會感到幸運,回想以前的苦難,會倍感幸運。林書記用他的一生向我們講述了社會發展、苦難生活、人情世故、父母恩情…旨在讓我們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包容與快樂,這樣等我們老來回憶自己一生的時候,也是如品珍饈、如食海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