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國際軟件學院幾個月,對學院發生的一切還保持著高度的新奇感。前不久,來了一批書,書名叫《軟件精英——是這樣煉成的》,高麗華著。每個年級有四、五十本,以班級為單位發下去一部分后,我手上還剩一些。閑來無事的時候,翻閱著看了幾頁,后來讀上癮了,又不想一口氣讀完,就在辦公室里、寢室里、車里各放了一本,慢慢的品味。“軟件學院創辦的那段日子,足可以寫成一部電視劇了。”《軟件精英》這本書吸引我的,就是以紀實的手法,記錄了37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的發展歷程,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快速的了解了軟件學院的來龍去脈,解答了我心中,若干個對軟件學院認識的疑惑。
例如說,為什么有計算機學院,還要創辦軟件學院?北大軟微學院陳鐘院長用“跳高”與“跳遠”來比喻,“一個是探索新知識,認識未來;一個是應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學術型教學是跳高運動,應用型教學是跳遠運動。”教育部前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呂福源解釋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條是說中國急需發展軟件產業,做產業需要上規模,需要大量有工程背景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原有的大學的計算機學院繼續保留,由它承擔學術研究型方面的任務,軟件學院是想在工程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走一條路來。第二個理由是中國的大學需要改革,軟件學院承擔著改革試驗田的任務。
為什么軟件學院學生好就業,就業率要求100%?2002年7月,國務院又下發了作為18號文件延續和細化的《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簡稱47號文件),對軟件產業發展的目標、思路、工作重點、政策措施等作出了更加具體的規定。政策春風所及,中國軟件產業迅速升溫。然而,當時呂福源調研后,說“轉了很多企業,越轉越覺得有點不對勁”,因為在這些企業中“幾乎沒有看到一個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從2003年7月開始,示范性軟件學院培育的本科畢業生陸續“下線”,多次聽到“就業率10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教育處2009年的統計顯示:37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達98%以上,其中20所學院達到100%。就業明星2006年畢業生童勤,他“工作兩年就被評為工商銀行青年崗位明星,其間參與開發了10個項目,其中一半是以項目負責人的角色參與的”。童勤說他的有三點感受:方法很重要、基礎知識很重要,復合知識幫大忙。
為什么要強調校企政合作?為什么派研究生新生去獨墅湖?浙江工業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王萬良發言的主題是辦軟件學院“我們不必花錢”,靠社會資助就行。教育從來就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教育是一個鏈環,企業、政府都是這一鏈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即對教育負有責任,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各地政府在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用地等方面給予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折合人民幣約10億元,企業直接投資約6。95億元。設在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的東南大學軟件學院研究生院,占地6。67公頃,擁有6。3萬平方米建筑,“藍天碧水青草地”。大手筆的基礎設施完全由政府提供,這也可以看做是地方政府爭相發展軟件產業,不惜代價吸引軟件學院到當地落戶的一個縮影。
為什么軟件學院需要聘用很多教師?教育部在軟件學院剛創辦時就提出要實行“三三制”的師資結構。師資隊伍一定要少而精,一定要聘請企業里的業務尖子來講授技術課程,不能過分依賴計算機學院的教師。建一個全球師資專家庫為我所用,也是教育部相關主管領導的想法。經過多年努力,“三三制”的師資結構在示范性軟件學院已經成為現實。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統計:全國37所示范性軟件學院累計聘任專職教師1277人,校內兼職教師1213人,企業兼職教師1114人,境外兼職教師582人,專職教師比例僅為教師總數的25。27%。
為什么軟件學院對學科建設有些底氣不足?國務院學位辦主任張堯學“我動用一切力量來培養人,但是我絕不動用一切力量去搞科研。”軟件學院應當辦成“教學管理平臺”,軟件學院作為教學管理的平臺,要請最前沿最有水平的老師授課。一切圍繞學生圍繞教學展開。最好的模式是只做管理,把這個領域最好的教師請來上課。中國式“住宿學院”(故且叫“試點學院”),完全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打破學科限制,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的講授則依托大學里學術性的院、系、科,通俗說就是外請,“去別的學院請人,去別的國家請人”。
為什么軟件學院的學科設置和培養方案都不一樣?“辦出特色”,也是教育部對創辦軟件學院的一個要求。楊芙清院士對北大軟微學院的“特色定位”描述得就十分清晰:我們的定位是新興交叉學科。軟件學院不但要使自己區別于計算機學院,相互之間也不能雷同,應當“一個學院一條路”,五色雜陳,豐富多彩。三十幾所示范性軟件學院至今沒有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委員會。“我們利用院長聯席會等形式每年交流一下經驗,取長補短。”目前軟件學院各有各的教學大綱,“我們自己找教材,自己找老師,而不要三十幾個學校統一搞”(吳介一)。
為什么軟件學院都強調國際化?教育部2001年6號文件對軟件學院教學的國際化作了很多硬性規定,譬如,必須實行雙語教學,必須按照國際通行規則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必須使用國際上最新優秀原版教材、師資中1/3應聘自國外,等等。這些規定連同“按成本收費”的政策,意味著軟件學院從一起步就必須具有國際化視野,瞄準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在教育部關于“教學國際化”的硬性規定下,37所示范性軟件學院分別與美國、加拿大、印度、英國、以色列、愛爾蘭、日本、韓國等軟件強國的245所大學開展了81個中外辦學合作項目和76個校際聯合培養項目。
為什么軟件學院發展如此之快?為了扶持軟件學院的發展,教育部前部長周濟曾親自和一個個跨國公司老板填,親自給大學校長寫信。“軟件學院是棵小草,但卻承載著一種歷史使命,我們要逼近上游,所以要和世界上最優先的企業合作。軟件不同于別的學科,不等你積淀、不允許你積淀。要求你像常青藤,常新、創新。在沒有路的情況下走出路來才叫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