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秦末一大群受壓迫百姓中的一個中年文人,服過役,做過官,種過地,經過商,流過浪,戍過邊,目睹秦統一王朝興衰榮辱與自然界草木枯榮,如今漢朝的開明政策的普照下,寫一些我前半生悲喜交加的回憶。
祖輩是春秋戰國地地道道的耕農,也使過新農具牛耕,但那也是地主家的,被壓迫程度有增無減,我出生在淮水河畔的一小鄉村,也讀過孔圣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儒家思想,十幾歲爹娘經不起戰爭的禍亂,病逝了,我開始了流浪生涯。
秦王嬴政是個好皇帝,統一六國,他的魄力要比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要強得多,我以為很快就會有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安樂生活,不料在激戰匈奴的時期,我被迫到隴西郡那邊戍邊,那生活禁不住讓我眷戀起流浪的苦日子,流浪時節還可以大樹乘涼,清泉解渴,戍邊的日子讓我感到什么是真正的磨難,匈奴人殘忍無比,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干起仗來從不含糊。連著幾日幾夜都不得睡個好覺,我想這一生就算完了,要年華虛度,無所作為了,在我好不容易睡了一覺的時候被一個士兵推醒,告訴我擊退匈奴了,取得河套地區了,我不禁潸然淚下,不是因為祖國邊疆擴大了,而是終于可以安靜生活了,小農生活的自給自足,安于現狀的特征在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匈奴人的鐵騎總是讓人不得安寧,秦王下令修筑長城,幾十萬工人,那么大的工程量,作為一名無業游民,我理所當然的被征工,這次是我第一次看見這么多人默然倒下,再也沒站起來,作為一個幸運兒,我逃跑了,留下一口氣,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礎。
不久,秦王就建國了,自然少不了一些仕族官員的支持,我用我小時候學過的“儒家思想”順利成功,在地方做了一個小官,我也知道百姓的疾苦,我也知道糧倉有梁,但我得聽皇上的,我還想往上攀,往上爬,作為一名忠實的封建專制王朝的官人,我嚴格的執行秦律,按畝納稅等等那位自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的“始皇帝”下達的命令,不過他的那項“焚書坑儒”可害了我,我也不知惹了哪位達官貴人,就知道晴空霹靂的一道圣旨不讓我干了,我深知秦律的厲害,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我溫馨的“巢穴”,作為曾經的流浪者,我積累了許多閱歷,在當官時在城區開了一家大酒樓,承蒙地方富貴弟子的光臨,我大攔了一筆銀子,藏了起來,于是我隱姓埋名,云游四方。咸陽是不能去了,通過種種勾心斗角之后,我這張面容只能在祖國的邊疆過我的云游四海的生活。
小時候就聽人說過西南那地兒好,也就成了最初印象,于是拿著可觀的金銀珠寶,前往西南,走到靈渠,便不想走了,覺得這地方山高皇帝遠,有溝通離水和湘水,聯系長江與珠江,四周百姓生活富裕,在這安家立業最好不過了,于是買了一座房,開了一個店鋪,定居下來。
一夜覺得淮水以北燈火通明,后來才知道繼陳勝,吳廣之后的劉邦,項羽攻陷咸陽,我曾經佩服的秦王建立的王朝就在二世亡國了,秦朝的統治使我在感受恢宏王朝如虎氣勢的同時也不忍看他沒亡,畢竟他與我朝夕相處幾十年,真真正正感受生活,實實在在體味生命,我告訴我的孩子,不要和其他人一樣只看到秦的暴政與苛罰。是它讓一個破裂的民族融合,是它讓百姓有一段擺脫流離失所的日子,沒有他,我們都是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