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來我說我要去德興,我要跨越三清山。可是,我能跨越那三清山到德興嗎?那,該是夢中的事吧!
“十?一”時,我翻越了三清山,到了德興境內的三清福地,卻沒有任何感覺,沒有想象中的激動;沒有夢中的興奮……有的,也不知是什么,大概僅僅是疲憊吧!
二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該是先人認為最苦的相思了,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脈脈的眼神飛速的傳遞著,那該是幸福啊?更何況還有七夕的鵲橋,相會,相擁……
可我們有什么呢?一座山,那可是花崗巖質的武夷山余脈,是非透明的,望不穿的啊!
學過“古詩十九首”后,常有朋友拿牛郎織女比我,我只能苦笑,我的苦,我的思……朋友說:“眼不見為靜,那牛郎見得織女難以相擁才是煎熬,望著織女脈脈的眼神無可奈何才是哭恨啊!”
我想說,你我一山之隔,見一見難于上青天,我倒渴求著見你一面,牛郎會將日歷翻到七?七。而我,又該翻到哪呢?
三
我們,該是如“三言二拍”中的故事,為什么我不能追你,為什么不能愛你,為什么你不接受我……是因為我們之見有一座山,那不是“三清”,而是“教”。是從小貫穿于你我思想的禮教,規范……
人們總是想完美,想避免太多不成熟的事情發生,導致生活的不完美。但他們這樣的規定,這樣的“教”,就真的避免了嗎?且不說有很多“不成熟”的事正在發生,就是被認為那“成熟”的人身上,不也出現了“今天你離了嗎?”的問候語么?
古代的文化燦爛繽紛,女子二八便是適嫁之齡,那是花季,是情竇初開,也是該開的季節啊!被現代人自私強硬封殺掉了,什么要用這大好時光學本領,學知識,好為未來做打算,好為社會做貢獻……那似乎是大公無私,實是大私,大大私。把孩子封殺在校園中,課本中,試卷中,他們是孩子,思想不成熟,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也許,你們說那“三言二拍”等中都是封建,什么什么以錢取人,什么什么門當戶對……是,那是封建,但這些,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封建嗎?正如現在說“反對‘早戀’”是封建一樣,是錯誤的。從先秦到明清,悠悠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他們說過那是封建嗎?不,那是正統。直到二千多年后,才發現那是“封建”,才找到“非封建”的路子。
有朋友說,按你說的,我們該怎么辦呢?鼓勵輟學,支持早戀……
我無言以對,的確,很多孩子不“成熟”,不適合這么早干什么干什么的!但我要說,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你取代啊!把世界交給你,你怎么開展社會主義呢?思想的進步需要時間,社會的進步需要時間。“封建社會”歷二千多年才被否定,我們這“后封建時代”的變革也需要時間啊!也許是一百年,也許是一千年,一萬年,用術語說,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
謹希望快點到來!快點到來!
四
就好象我媽媽看到隨筆是會“教育”我,你媽媽接我電話是會“質問”我,你聽到我聲音是會否決我,會逃避,會掩藏一樣,我不敢將我的心意公諸于世,我們都是“后封建”嗎?似乎是的,但我認為是因為怕被唾沫淹死。
看到《蓉樹下》中那羞澀彷徨的故事,我想我可能是“早熟”了,但換言之,為什么不是他們“晚熟”呢?十六,七歲成親自古有之,且是常理,為什么人類社會卻越進步越保守,越封建呢?
按學術上的話說,新事物的力量大于舊事物。唉!“后封建”的力量該大于“舊封建”了,我們要辛苦三千年甚至更長了。
嗚呼,夾縫中的我們!
(后記:這么說,好爽,只怕會有火來燒。燒吧,燒吧!讓烈火來的更猛烈些吧!我將在烈火中捏磐(電腦里找不到這個字)新生)
本文做于大腦發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