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的材料并不是簡單的湊合,它有科學的組織布局、結構篇章的規(guī)律,下面結合名作談談結構方法。
一、抑揚交替法。這種方法常見的有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兩種,如《荔枝蜜》就是先抑后揚結構,前面寫兒時被蜜蜂螫過,對蜜蜂“總不大喜歡”,這是抑筆。后來寫吃蜜動情,去參觀養(yǎng)蜂大廈贊美蜜蜂,這是一“揚”。結尾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這是感情的升華,又是一“揚”。這種結構,前部分的“抑”或“揚”便是為后部分蓄勢,是興波之筆。
二、逐層遞進法。如散文《燈》,借對燈光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在黑暗年代里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文章第一部分記敘在深夜發(fā)現(xiàn)燈光的經(jīng)過,象征黑暗中尋求光明的艱難歷程;第二部分抒寫對燈光的直接感受,表現(xiàn)燈光的具體作用;第三部分抒寫對燈光意義的深切感受,贊頌燈光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大意義;第四部分抒寫對燈光的崇敬、信賴。四個部分意思逐層遞進,最后達到高峰。
三、溯因推果法。層次之間互為因果,或者由果溯因,或者由因推果來安排層次。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三個典型事例,三個層次,就是按結果追溯原因的順序來安排結構的。松骨峰戰(zhàn)斗、馬玉祥烈火中救朝鮮兒童兩例側重于“行”,旨在突出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精神。作者與戰(zhàn)士談話側重于“言”,用于揭示志愿軍戰(zhàn)士的美好心靈。無前者的表“行”,后者的“言”缺乏說服力;無后者的表“言”,前者的“行”令人難以置信。
四、片斷組合法。象影視藝術中“蒙太奇”手法一樣,一篇文章也可用幾個小鏡頭剪輯而成。如《天上景物記》,將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牧場、野馬、蘑菇圈、旱獺、雪蓮、天然湖與果子溝等十個方面組合在一起,共同表現(xiàn)天山的美麗和富饒,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朱自春的《春》、魏巍的《我的老師》都屬于片斷組合結構。片斷組合方式有多種:或用過渡句組合,或用條款式并列布局,或用日記格式,以時間標志句綴連,或按材料性質分類,或用小標題串聯(lián)等等,我們要酌情選用。
五、一線串珠法。線索是材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記敘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才能機構緊湊脈絡清晰。可作線索的事物是多樣的,中心事物、人物、實物、感情、時間、空間不等,我們要根據(jù)內容特點選準恰當線索,串起表現(xiàn)主旨的材料。如散文《秋色賦》的主題是歌頌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繁榮昌盛。本文以“秋色”為線索,從時令的秋色寫到社會主義時代的秋色,以秋色可愛――秋色在于、、怎樣可愛――可愛的秋色怎樣來的――愿可愛的秋色長在為序來展示的中心思想。
六、中心輻射法。這是指確定中心后,以此為輻射點,廣泛展開聯(lián)想,并擷取典型題材。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壇抒情》,從一個用五色土砌成的古代帝王祭天地的“社稷壇”,作者想到了天地的形成,想到了千萬年來勞動人民開辟土地、保衛(wèi)疆土的壯烈斗爭,想到了我們漢民族在自己的搖籃黃河流域的生存和發(fā)展,想到了即將實現(xiàn)的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想到了做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子孫多么值得自豪,做一個新中國兒女多么值得快慰。通篇的聯(lián)想都是圍繞著五色土壇這個中心來展開的。
七、前后比照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可分兩部分,全部分描繪百草園有無窮樂趣,后部分敘寫三味書屋枯燥的讀書生活,前后形成鮮明對比,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束縛。
記敘文的結構方式還有懸念設置法、情景交融法、點面結合法、鋪敘點化法、虛實相生法等等,究竟采用哪一種方法恰當,這要根據(jù)文章內容、主題的表達來慎重選定,不可隨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