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篇一
如今,王衛祥通過飼養土元和蟑螂,做成干品直供制藥廠,已經成為青島、濰坊、大連一帶的養殖名人,年利潤過百萬元。
偶然時機轉行養殖業
“土鱉”別稱地鱉蟲、土元、地烏龜、蟅蟲,是一種緊缺的中藥材,常在溫暖潮濕陰暗的環境下活動,而隨著現代城市的改造及自然環境的改變,“土鱉”這一物種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能夠從事蟑螂和土元飼養也是機緣巧合。”王衛祥告訴記者,因為家里比較窮,雖然成績很好但沒有參加高考就輟學了,過去幾年間,他在工廠做過小工、在超市打過雜。
2009年,王衛祥跟妻子在北京做防水瀝青建筑工作,到安徽亳州出差時看到當地的藥材市場上土元干品供不應求,而且很多當地居民都因飼養土元而致富。“我對土元并不陌生,后來我就想著能不能自己也飼養土元。”王衛祥說,2010年,他們夫妻二人從北京辭職回到了老家。
但是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遭到了家人、親戚的一致反對。
“養殖土元、蟑螂在咱這邊屬于新生事物,家人都說如果真的能賺錢,別人都去干了,還能輪到你嗎?”王衛祥苦笑著說,當時說啥的都有。2010年,王衛祥拿著在北京打工攢下來的4萬塊錢開始了創業之路,并從亳州當地養殖戶手中學習了養殖技術,購買了一批蟲卵帶回老家孵化。
創業總是有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由于是第一次孵化土元種苗,可能溫度太低,卵鞘全部死掉,四萬塊錢打了水漂。
王衛祥和妻子在家關著門抱頭哭了好幾天。“還好,妻子一直鼓勵我堅持下去。”王衛祥說,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于是又從銀行貸款4萬元,重新進行培育,經過8個月的努力,這次他終于成功了。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王衛祥直接跟制藥廠簽了訂單直供制藥廠,目前他自己土元養殖面積是2000多平方米,僅土元一項能給他帶來60多萬元的收入。除此之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二十多萬元。
“今年土元的養殖面積已經達到三千平方米,產量在3萬斤以上,毛利潤將達到百萬元。”王衛祥告訴記者,飼養土元關鍵要掌握食物的干濕度,土元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最愛吃麩皮和蔬菜,如果食物水份太大的話,土元容易拉肚子,每天只要在傍晚的時候喂養一次即可,每平方米每天的喂養費用還不足三角錢。
王衛祥說,每平方米的飼養池能養殖出活體土元50多斤,曬干后能出10多斤干品,現在土元的收購價格一直很高,通貨每公斤在50元左右,特貨達到了60元,現在每年土元干品就可以收入七八十萬元。土元飼養8個月就可以達到出貨標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母土元產卵三個月后,相當于“高齡產婦”,立即淘汰晾曬成干品銷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三四十萬元,加起來年收入達到百萬元。
讓“土鱉”住進“樓房”
記者來到青島天尚土元養殖基地,剛推開飼養室的門,感到一股熱氣撲面而來。盡管室外非常寒冷,但飼養室內卻暖融融的,在狹隘的養殖室過道上,兩名工人正在篩選土鱉的變異品種。屋內被分割成四排,每排分六層,每層又被分割成一平米的單間,每層飼養池里的土鱉爬來爬去,養殖基地負責人王衛祥正在給飼養池添加飼料。
“這是我自己設計的立體高密度養殖法,飼養室沒有任何取暖設備,靠土鱉自身發熱,室內恒溫常年保持在30℃以左右。”王衛祥告訴記者,他采用的是立體高密度恒溫養殖技術,是靠蟲體自身發熱保持室內溫度,不受天氣影響一年四季保持室內恒溫,即省力又省工還節省了取暖費用。王衛祥利用這種飼養模式把室內的空間全部利用起來,不僅大大提高了土鱉的養殖密度,還靠著這種立體養殖技術,把土鱉的養殖周期從3年縮短到了8個月。
多種經營拉長鏈條
土元的收益挺可觀,但王衛祥并不滿足這種單一的養殖模式。“再賺錢的東西你也不能保證它沒有價格跌入低谷的時候,咱得把它發展成一個致富鏈條,才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為了拓展經營品種,王衛祥又把主意打到了蟑螂身上。在王衛祥的青島天上土元養殖場里,封閉昏暗的養殖室內整齊地排列著數架夾板,夾板之間呈三角形,數千萬只蟑螂就住在這樣的百葉“蟑螂屋”里。
王衛祥所飼養的蟑螂品種是美洲大蠊,原產于南美洲,其提取物有廣泛的藥用價值。而且蟑螂的習性和土元差不多,也喜歡黑暗,只不過土元喜歡在土里,蟑螂喜歡趴在墻壁和石棉瓦做的層斷上。王衛祥將兩種蟲子混養,使得飼養空間、飼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無論是蟑螂還是土元,都屬于晝伏夜出的物種,所以喂養時間要注意,必須要在下午六點之前喂完,如果太晚,很容易出現自相殘殺的局面。”王衛祥強調,除了喂食時間外,喂食的食物也要注意一點,“如果只按照土元的口味喂食蔬菜的話,容易引起蟑螂腹瀉,不利于其成長。”
“目前,合作社蟑螂飼養面積是600平方米。”王衛祥介紹說,蟑螂的價格要高一些,基本在每公斤90元以上。差不多一年能達到20萬左右的利潤。
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篇二
采了山核桃種香菇,割了水稻栽大球蓋菇,廢棄的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收了來培育黑木耳、金針菇、秀珍菇……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資源,以一種神奇的方式開始新循環。這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亦是一個發展新型農業的夢想,兩個夢想借助科技力量變成生動的現實。
進入6月,帥勝杭的手機就“熱”起來了,電話一個接著一個。
大大小小的貨車從上海、江蘇、杭州市區開到他位于臨安島石鎮山川村的種植基地前,等待收購今年的新品。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說的是每年白露節氣,臨安山農開始采摘山核桃的豐收場面。眼下剛進入夏季,這位山農卻已經靠著山核桃迎來“滿地金”。
這是怎么回事?
“山核桃的廢棄物,最外層的蒲殼和做手撥核桃剩下的硬殼,曬干、粉碎后做成菌棒,用核桃殼種香菇,就是我的方法。”
帥勝杭說,家里有600多棵山核桃樹,靠賣山核桃每年有10多萬的收入。如今,利用山核桃殼種香菇,去年60畝地產值超過400萬元。
杭州農科院的專家說,利用農業廢棄物種植食用菌的案例,還有水稻、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等多個有意思的版本。今年,它們將“組團”代表杭州沖擊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核桃殼可以種香菇
臨安島石鎮,約有核桃林8.5萬畝,是杭州山核桃主產區之一。
這里的祖祖輩輩靠山吃飯,憑辛苦賺錢。
老帥說,如今的收獲,源于當初的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有一年,說好到我家幫忙摘山核桃的安徽工人不來了,一打聽,說去種香菇去了。采山核桃收入不低,難道種香菇會有更好的收益?”帥勝杭很好奇,跑到安徽去取經。
地里轉一轉,心里就有了底。他發現,香菇的行情挺不錯,臨安的核桃每年就采一個多月,可以考慮發展副業。最重要的是,當看到培育香菇的基礎材料時,老帥眼睛亮了。
“香菇培育除了專用的輔料外,還需要用到雜木屑,木屑要求密度高、不容易腐爛,這種特性跟核桃蒲殼不是很像嗎?”
帥勝杭人勤快,心思細膩,他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能不能用核桃殼養香菇呢?
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找到了杭州市農科院的專家。
“山核桃采收后的蒲殼管理,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臨安核桃多產量大,農戶常常將蒲殼隨手倒在村口、路旁、墻角甚至河道里,蒲殼含有大量生物堿,很容易造成水污染,嚴重影響環境。”
周祖法,杭州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20多年,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種植食用菌一直是他所在團隊的主攻方向。
他說,山川村海拔500多米,周邊群山環繞,早晚溫差大,且蒲殼資源非常豐富,是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
菌棒剝殼
一個大膽的夢想
反季節栽種搶下市場
美夢成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農業科研開發,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
香菇怕熱,傳統栽培模式采摘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5月。而臨安山核桃采摘期每年11月結束,如果要利用核桃殼,就意味要反季節栽種。
用哪個品種的`香菇,如何保證產量,核桃蒲殼和硬殼的填充比又是多少?
“我們開展了試驗,研究各種比例的配方,并從幾十個品種里挑出‘武香1號’和‘香菇18’,它們耐高溫、產量穩定,經測試營養價值一點不少,這樣的技術在杭州市尚屬首次應用。”周祖法說。
這個大膽的夢想,經過幾年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最佳配方。
去年,帥勝杭開辟了新基地,大規模投入生產。基地以采收夏菇鮮銷為主,利用臨安山區晝夜溫差大的優勢,搶下香菇淡季供應的市場。
“去年收購價最高10元/斤,請了70多人幫忙,光發工資就用了20多萬元。核桃蒲殼不需要成本,硬殼也便宜,一畝地比傳統方式降低了5千多元成本,長完香菇的菌棒也是極好的天然肥料。”
談到未來,老帥說,還有更多的夢想。
“今年新基地啟用,保守估計產值能有600萬元。這里空氣好、水好,冬菇味道鮮、有嚼勁,未來主打生態牌。我和老婆還在基地里種下了葡萄苗、櫻桃苗,在水塘里撒了魚苗,要創業,就要做得比別人好。”
如今,老帥已經給自家的香菇訂制了新的包裝盒,商標注冊也在審批中了。今年,他還計劃種植冬菇,保證全年都能提供優質的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