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湖心亭看雪作者篇一
一抹清雅的筆墨;一處西湖的美景;一點游湖的雅趣;一份絕世的孤傲。此情、此景,張岱獨享那只屬于自己的癡情。
寒,“大雪三日”;靜?!叭锁B聲俱絕”;晚,“是日更定”。偏是這樣的夜,張岱挐舟出行,縱使擁毳衣,帶爐火,也無法阻擋他欲出行的腳步。這是他的癡,對一廂山水的癡迷。癡,卻癡得美。獨往湖心亭看雪,只挑這份安逸,只為這份孤寂,他不愿與人相遇,這樣的清高,這樣的自傲,這樣的孤高自賞。這是他的癡,一番靜謐的癡行,癡,卻癡得清靜。
清冷的天地之間,只現(xiàn)一色,便是白,白得潔凈,白得單純,白得單調(diào),白得迷茫,在這一片冰雪之中,張岱對故國的思念無所寄托,同他的內(nèi)心一樣,漂泊無依。白皚皚的世界中,一切的景物,都那樣渺小,渺小而無力。如此癡景,板著張岱對故國的謹記不忘,獨特而奇妙。
移步湖心亭,偶遇了另外兩個與自己心境相似的知己,三人在這世俗之外的亭中,同品類似的情感??晌┆氝@般癡情,只有他自己,才能品盡這份避世愁苦、隱世哀傷沾染過的山水奇景。這樣的癡,縱使有些許消極,卻難掩這安然之中的沉醉,癡,也癡得享受。
張岱癡,為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也為世俗之外的閑情逸致,癡得風(fēng)雅亦心靜。
文末一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如玻璃了層層束縛,直白地道明張岱此刻的心境。
若只一字,便是——癡。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三)
湖心亭看雪作者篇二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dǎo)入新課〗
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凈、闊大而遼遠--
上學(xué)期我們學(xué)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xué)習(xí)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作者簡介〗
〖理清文章線索〗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處。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作者在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寫景、敘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湖、山、人共同構(gòu)成了極具藝術(shù)境界的畫面。
〖分組完成下列問題〗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 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huán)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于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diào)得到了應(yīng)和。
5、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6、 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達標訓(xùn)練〗
一、課堂討論: 對“西湖”詩文的認識有哪些?
二、自測題。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c、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因為湖上霧濃,所以長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點”、“一芥”,形容船小。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描寫手法 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 烘托 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知識網(wǎng)絡(luò)〗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天空??? 步?? 一點???? 局部???? 孤獨落寞
看??? 地?? 湖心亭
白描手法,如臨其景?
湖心亭看雪作者篇三
自看到這篇文章的第一行,我便覺得很喜歡:大體是一個浪漫大氣的故事。
說它大氣,是從寫景狀物來講:“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寥寥數(shù)字便已勾勒出一派靜謐純凈的湖景。正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是一樣的意思,只是柳文多了一種孤寂與蒼涼。張文是絕不蒼涼的。又有“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一”字多么好。天地之間只一種純凈的白,這一字,倏忽地把人帶入明末的冬日西湖,含在嘴里像是千鈞重,承載了天地間的一片浩然。
又道:“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可真是一副絕佳的山水畫了。這畫“上下一白”,只一痕、一點,并不需花鳥蟲魚的修飾,恰像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子手中的冊子,“水墨滃染”,自是一副自然天成的佳作。語文老師極力推崇這“?!弊?,說是寫出了人在天地間的渺小(這又扯到人與自然上去了)。我卻覺得"粒"字不好,有些兒生硬,雖然是真實的寫照,卻因太真實,而失卻了美感,放在句中反倒不夠自然。我獨愛那“痕”、“點”二字。意境上自然是好,音韻上倒也妙得很,靈動與沉靜融合在此句中,體現(xiàn)在這兩字里。所以有時也佩服極了古人,文字上,文字間,甚至文字后,有骨有風(fēng),竟能勾勒出一種韻,一種心靈上的潔凈。
說它浪漫,則只把它認作是一個人,懷著一顆至情至性的心,大雪天里去湖中看雪而有感。這是人間的美麗,天上沒有,地下沒有,是只屬于人間一切生靈的美麗,是大自然賦予的美麗。
想起那日傍晚,下雪了,在暗紅色的天空的映襯下,不大的雪,紛紛揚揚地飛向大地。那雪落在一進黛色的屋頂上,耀眼的白色與紅墻交相輝映;落在養(yǎng)正園小小的園門里,落在園中未謝的茶花上。第二天,我踏著冰去看它們,望著它們雪下益發(fā)嬌艷的顏色,心里剎那間感知到一種觸動,那是為自然的美麗而感動。
這是癡人嗎,寒冷的冬夜,“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沒有功利的目的,只是率性而為,去尋找,去感知自然的美麗。懷著一顆純凈的心,去看西湖純凈的雪,喝上一杯純凈的酒,或遣懷,或相游,或者僅僅是為了玩,痛痛快快,無牽無掛。
這純凈的雪,紛紛揚揚地落在人間,造就了這樣好的文章,這樣好的湖心亭,這樣好的人。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六)
湖心亭看雪作者篇四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j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yōu)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 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边@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xiàn)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dǎo)學(xué)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xué)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lǐng)學(xué)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使用多媒體教學(xué)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檢查學(xué)生搜集到的關(guān)于西湖的詩詞,然后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共讀描繪西湖名詩句。在“字詞障礙一掃清”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檢查了學(xué)生字詞的預(yù)習(xí)情況。最后“齊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檢查任務(wù)。
首先請學(xué)生自定學(xué)習(xí)目標,讀課前預(yù)習(xí)提示之后,大家把這一課的目標定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這一部分有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敘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敘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xué)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敘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后我提了兩個問題,1. 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 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后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guān)。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為“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為了抒發(fā)一種情。
接著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里我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么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xué)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后明確,共有三句:1.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 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后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么?學(xué)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tǒng)一意見,就是“絕”,然后我進一步提示學(xué)生:是什么“絕”了呢?學(xué)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于是我便趁勢帶領(lǐng)學(xué)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并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著眼,寫出了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這對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對于很少見到大雪的張岱而言,難道不是一番奇景嗎?對于第二個句子,我?guī)ьI(lǐng)學(xué)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致,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水氣,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云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guī)ьI(lǐng)學(xué)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chuàng)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總結(jié)說:我們大家會發(fā)現(xiàn)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fā)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么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妝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于看慣了西湖平日里車水馬龍、游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jīng)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著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就讓我們“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xué)生自己去找表現(xiàn)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jīng)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癡”。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著皮袍、帶著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愿看見人,也不愿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dāng)然是一種癡舉,但這個“癡”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并不說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jīng)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里表現(xiàn)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jié):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敘、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shù)。大家也許發(fā)現(xiàn),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秘,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jīng)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jīng)把自己關(guān)進小屋里,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jīng)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fēng)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dāng)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張岱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小結(jié)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愴的音樂聲中,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這里安排了三個環(huán)節(jié)“體味白描、比較辨析、品讀課文”,白描的手法通過《清明》這首詩再一次得到了體現(xiàn);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辨析中,學(xué)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體學(xué)生和老師在音樂聲中齊讀《湖心亭看雪》,使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高潮,結(jié)束了這堂教學(xué)。
湖心亭看雪作者篇五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xué)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導(dǎo)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xué)朗誦全文,同學(xué)們仔細聽,粗步感知一下課文內(nèi)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xué)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xué)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yīng)該是一個人,可是后文又出現(xiàn)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鉆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說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xué)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xué)生會意,迅速主動調(diào)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癡”。
(學(xué)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癡”)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p>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特別的呆氣了。
(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眾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夸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師:什么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fēng)聲,空氣都是冰涼 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里,你會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里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生:就是,癡人首先是行為癡。(眾笑)
師:妙?。ò鍟盒邪V)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說說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說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眾笑)
師:不著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么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說服我。
(大家仿佛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diào)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
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說文中那些量詞怎么這么怪啊?明明應(yīng)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么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ū娦Γ?/p>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后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復(fù)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復(fù)指導(dǎo)“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xué)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煱鍟鞍V景”)
師:問得好。說不定這后邊還藏著關(guān)于“癡人”的秘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xué)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回腸蕩氣,神態(tài)語氣俱佳)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ū娦Γ?/p>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眾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ū娦Γ?/p>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眾笑)
生:應(yīng)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癡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jié),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現(xiàn)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說“一簫一劍走天涯”。(眾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p>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為友,而不愿進入世俗的生活。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于自然的。
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dāng)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xiàn)?
生:他一言不發(fā),搖著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fā)。(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里會說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xué)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注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生: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余生罷。
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jié),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師:
同學(xué)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于透過癡行癡景觸摸到了并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生板書“癡心”)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xiàn)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xiàn)實中透不過氣來了,于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寧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同學(xué)們,正如那位同學(xué)所說,雪是其節(jié),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凝寒獨立是其人格。讓我們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師生齊誦《江雪》)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朗讀中結(jié)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作者篇六
〖學(xué)習(xí)目標〗
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積累文言詞匯,培養(yǎng)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dǎo)入新課〗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于下雪了,那飄揚著的雪花,凝聚著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凈、闊大而遼遠--
上學(xué)期我們學(xué)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xué)習(xí)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jīng)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fēng)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xiàn)出對鄉(xiāng)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fēng)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線索〗
明確: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題目是《看雪》,現(xiàn)在我們就共同來品味張岱眼中的雪世界。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評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jié)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shù)效果。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移步換景,變換角度,作者又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表現(xiàn)了隨著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寫景所用手法為白描,你能否在我們學(xué)過的課文中舉出一兩個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處。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學(xué)生再朗讀體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現(xiàn)作者此種情懷的詞或句子嗎?并分析。(獨、癡)
(二)難道真的無人擁有如此情趣嗎?看來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還有誰有這樣的閑情雅致。(湖心亭對座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驚喜、愉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fā)之于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但作者并不說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此正所謂“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見作者用筆之巧。(強飲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飲,但對此景,當(dāng)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而且連飲三大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悵。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f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經(jīng)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并且難有后約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悵惘!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寫景、敘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湖、山、人共同構(gòu)成了極具藝術(shù)境界的畫面。
〖賞析〗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后,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癡,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shù)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币唤M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fā)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分組完成下列問題〗
1、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huán)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3、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鐘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xiàn)獨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見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驚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獨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于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diào)得到了應(yīng)和。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癡”字點題,表現(xiàn)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5、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nèi)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6、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
〖達標訓(xùn)練〗
一、課堂討論:對“西湖”詩文的認識有哪些?
二、自測題。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
a、惟長堤一痕b、一童子燒酒
c、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點字與“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c)
a、顧之,客請與予對局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c、以河為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d、有兩人鋪氈對坐
因為湖上霧濃,所以長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點”、“一芥”,形容船小。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描寫手法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烘托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shè);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xué)習(xí)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節(jié)本內(nèi)容。學(xué)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鑒賞文學(xué)作品,手搔高雅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绷硗猓韲骷移踉X夫在談?wù)搫?chuàng)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的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的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鑒于這些,我將本文的教學(xué)目標設(shè)定為: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fù)誦讀,并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shè)置了如下教學(xué)環(huán)節(jié):1.導(dǎo)語;2.展示教學(xué)目標;3.學(xué)生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xué)生自讀、教師正音、學(xué)生自主學(xué)習(xí)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zhì)疑、學(xué)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xué));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xué)生質(zhì)疑,學(xué)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jié)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xué)習(xí)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總結(jié)語。
1、本課的亮點在于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白x”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白x”中自有山重水復(fù)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來韻味,讀出來精神,讀出來靈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賞讀環(huán)節(jié)注重通過品讀來理解文本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xué)過程中,以“讀”為主,以“癡”為切入點,通過找“癡行”、賞“癡景”、說“癡心”三個步驟深入感悟。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比宋锏恼Z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進行賞析、品讀,使學(xué)生能較好的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也使得課堂的教學(xué)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并有效的調(diào)動學(xué)生的氣氛。
3、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xué)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xué)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shù),我只是給學(xué)生總結(jié)了出來,沒有讓學(xué)生先感知一下,讓學(xué)生去總結(jié),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本,蜻蜓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xué)生講得過于概括、抽象,學(xué)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后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白描。講完定義后老師應(yīng)該結(jié)合文本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xué)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4、要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xué)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教學(xué)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這節(jié)課如果能夠借助多媒體,有些缺點就可以彌補。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畫面,音樂,可以讓學(xué)生進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多媒體的運用也讓條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作者篇七
l?????? 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l?????? 學(xué)習(xí)白描寫作手法
l?????? 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l?????? 雪后奇景的賞析
l?????? 描寫手法——白描
l?????? 課文在敘事、寫景中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一課時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于下雪了,那飄揚著的雪花,凝聚著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ケM情的感受吧?。ǘ嗝襟w顯示雪景及西湖雪景)
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凈、闊大而遼遠——(此處選學(xué)生談感受)讓我們一起步入明末張岱的世界,去品味。(多媒體出示文章題目)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明確:
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jié)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shù)效果。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移步換景,變換角度,作者又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北憩F(xiàn)了隨著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學(xué)生再朗讀體味)
。(獨、癡)
六、難道真的無人擁有如此情趣嗎?看來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還有誰有這樣的閑情雅致。(湖心亭對座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
驚喜、愉悅(湖中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fā)之于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但作者并不說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此正所謂“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見作者用筆之巧。(飲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飲,但對此景,當(dāng)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而且連飲三大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悵。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f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經(jīng)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并且難有后約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悵惘!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寫景、敘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湖、山、人共同構(gòu)成了極具藝術(shù)境界的畫面。
七、鞏固與拓展
1、請同學(xué)們觀賞簡筆畫,閉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麗。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shè);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描畫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