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寫作指導最新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五篇最新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五篇

      最新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五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篇一

      硬筆楷書的寫法

      楷書具有揩法模式的意思.是和行書相對而言,揩字端正、工整,過去又叫真書、正書。

      楷書不是一開始就有,漢字最早是甲骨文,后是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是脫胎于隸書的方正,章草的簡便,而改變了間架結構,經過漢代的醞釀,魏晉時代的創造,直到唐代,楷書達到了成熟階段。各家各派分別創立了自己的筆體面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楷式。現在我們寫楷書,還要宗法唐楷。

      唐楷的代表人物有六家:歐陽詢、虞世南、李邕(北海)、顏真卿、柳公權。

      對于練字來說,楷書是一個基礎,寫好楷書當然對寫行書有幫助。我們通過練習楷書,可以把書法的運筆、結體的基本功打好。

      學習硬筆楷書,就要學會執筆方法,運筆方法,基本點畫的寫法,結體方法。這樣才能把鋼筆楷書寫好。

      一、鋼筆楷書點畫的寫法

      鋼筆楷書各種點畫的形態不一,寫法也就個不相同。隨著用筆的輕、重、快、慢,筆道便有粗有細:一般來說,用筆快而輕,筆道就細;用筆慢而重,筆道就粗。

      下面介紹鋼筆楷書各種點畫的寫法:

      點:點雖小,但要寫得飽滿有力。

      豎點:側落筆,稍頓,轉筆垂直向下,回鋒收筆。

      右側點:寫法是輕落筆,側下,用力稍頓,然后回鋒收筆。

      左側點:寫法與右側點相同,只是用筆角度相反。

      長點:寫法是輕落筆,再徐徐向右下行筆,稍頓,回鋒收筆,用筆過程由輕而重,筆道形狀由細而粗,略具弧形。

      橫:橫畫有短橫和長橫兩種。

      短橫:寫法是輕落筆,再向右行筆,用力由輕而重,稍頓,回鋒收筆。

      長橫:落筆稍重,略按,再向右行筆,然后稍頓回鋒。整個長橫略帶一點弓勢。

      豎:有懸針和垂露兩種:

      懸針:側落筆,略頓,再轉筆向下,然后提鋒抽筆。

      垂露:側落筆,略頓,再轉筆向下,到末端用筆稍重,然后回鋒收筆。垂露要直中帶曲。

      撇:有平撇、斜撇、撇三種。

      平撇:短而平,常在字的上部;側落筆,稍頓,然后向左撇出,筆道較為接近水平。

      斜撇:斜而長,往往與捺相對稱;側落筆,稍頓,然后向左下撇出。寫法與水平撇相同,只是線條長些,角度斜些。

      豎撇:先寫豎,到下半部向左撇出。

      捺:有斜捺與平捺兩種:

      斜捺:輕落筆,略向右行,然后轉筆走向右下,稍頓,再迅速向右方捺出。

      平捺:逆向入筆,略向右偏上移動,然后轉筆向右下行走,筆道接近水平,稍頓,迅速向右捺出。

      挑:提畫一般都是向右上方提出。但角度根據具體情況略有不同,長短也有差距。提畫的寫法是:側落筆,稍頓,隨后迅速向右上方提出。鉤:有斜鉤,豎鉤,臥鉤,豎彎鉤幾種。

      斜鉤:側落筆,稍頓,隨即向右下行筆,略帶弧度,稍頓,迅速向上鉤出。

      2樓 豎鉤:側落筆,稍頓,隨即垂直向下,到末端稍頓,迅速向左鉤出。

      臥鉤:輕落筆,然后用力向右下彎出,稍頓,再迅速向左上鉤出。豎彎鉤:側落筆,稍頓,隨即垂直豎下,轉筆寫橫,稍頓,向上鉤出。

      折:折畫是兩種筆畫連接起來構成的。寫折畫,用筆的起止要分明;折時不宜太快,用筆要緩些,重些。

      橫折:先寫橫畫,稍頓,然后折筆寫豎,豎是直豎還是曲豎,要看字的形態而定,一般是短曲長直。豎折:先下筆寫豎畫,稍頓,折筆寫出橫畫。撇折:先下筆寫撇,然后轉筆寫提。橫撇:先下筆寫橫,稍頓,轉筆把撇寫成。二:鋼筆楷書的筆畫分布

      一個字的結體可以從兩方面來研究,一是筆畫布白的一些基本規律,另一個就是關于一些獨體字和合體字的具體配合方法。

      1、中宮

      把一個字所占的位置平均分成九個宮格,中間一格就是中宮。古人說過:“八面點畫皆拱中心”,說明一個字要有一個中心。結構的時候,中宮一格就象一個結穴,筆畫要讓它內緊外松,千萬不能內松外緊。如“一”字,這一橫從中間通過,便穩定妥帖。從這一點來看,中宮的道理和繪畫構圖的黃金律比較近似。

      一個字如果寫得松散凌亂,原因雖然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抓緊中宮這個結穴。

      2、重心

      字寫在紙上有穩的有不穩的,不穩就是失掉了重心,有歪斜要倒的感覺。這種傾斜的字,主要容易出現在練字的初級階段,橫寫不平,豎寫不直,甚至整個字也寫歪了。不過,也有雖然楷體字練了一個階段,對一些獨體字和左右并不對稱的字仍然不知道怎么寫,如“母、勿、乃、力”等字,字形本身就是斜的,這就更要注意在斜中取正。

      下面,我們舉四種中心上必須要注意的例子: 1)重心對正的字

      如“富”,上面一點不但要在寶蓋的中心,而且還要對準“田”字的中豎。再如“支、文”亦是如此。2)左輕右重的字

      如“飛”字,乙本身就是左輕右重,再加上兩點,就更顯偏重了,這時可以把“乙”的戈稍向左移,再把戈勾拉長些,重心就能拉過來。

      3)右重左輕的字

      如“廠”,重心在左邊。寫法可將撇的彎度加大,并且稍向左移,就能穩當得多。4)左右對稱的字

      如“人、大、衣、幾”等,要把左撇右捺長短相對稱的,安排穩定。

      獨腳字:如“丁、亭、寧”等,全字重心集中在末筆一畫上,這一筆就要寫在居中的位置。這種字既不左重也不右重,而是重在中間,還要凝重有力,承托著上面的部分,使之穩當。

      有些字偏側雖不大,也要善于安排筆畫,重心才能站穩。

      3、布白

      布白雖然也有結構的意思,實際上,更多地包含著對筆畫的疏密、長短、粗細、虛實的組合,結字時,我們一般對黑筆畫容易引起重視,答對空白處常常引起忽略。前人有一句話:“計白當黑”,意思是說,空白處的經營同樣重要,要象黑筆畫一樣認真對待,使點畫呼應、各得其所;同時還要注意到空白的疏密關系,使“虛實相應成趣”,疏密得宜。

      1)點畫得所

      什么叫“點畫得所”,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一個字的筆畫和整體之間的關系。

      如“清”字的三點水,在寫之前就要明白,它處在“青”的中間位置;再如“梁”的中橫、“越”的底捺都要寫長一些、“其”字兩點的起筆部位在哪里,都要在寫之前弄明白,所謂“意在筆先”。

      能夠弄明白筆畫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并且按照這樣的關系來處理,就能做到點畫得所。2)疏密得宜

      漢字的筆畫有多有少,布白上要求疏密勻稱,這就成了矛盾,怎么辦?—— 畫多的寫緊,畫少的寫松

      如:人、大、三 → 囊、繁、讖、纛 上部分寫緊,下部分寫松 如:昌、渠、果、高 里邊的寫緊,外面的寫松 如:繁體的關、團、區和周、幽

      有些字,字形本身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如“囊、蹩”字形大;口、日、工、小字形小;身、月、耳、自字形長;曰、四、血、二字形短。先天不足,不好更改,怎么辦?大而繁的字,要善于分部配合,使密處盡量多點空白,稀處盡量少點空白,而整體筆畫也要收縮緊一些。字形本來小的字,要安排在中宮位置,筆畫越少越要經得起分析、推敲。體長的字也是如此。

      爭讓得勢

      漢字不僅繁間不同,而且合體字部分也不完全相等,無法平均分布位置,這就需要采取這么幾種手法對布白加以調配。

      以短讓長:肚、其、排 以窄讓寬:駛、勵 以小讓大:字、寬 以少讓多:鳴、明、知、叔

      4、主副筆

      一般來說,在一個字中,有一到兩筆非常重要,這一筆寫好了,就能使全字的精神為之一振,這一筆(或兩筆)就是主筆,其他筆畫則屬于副筆。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有一句話“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意思是說,一篇文章不要求每一句都精彩,但必須要有一兩句讓人拍案叫絕,而有了這一兩句,這片文章就能稱得上是一片好文章。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以一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傳誦千古。

      寫字也是這樣的道理。比如“成字,在它的許多筆畫中,雖然橫、撇在整個結體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夠振作全字精神的,就在于戈勾這一筆是否能寫成功。

      請找出下列字的主筆; 心(臥勾)古(橫)

      水(豎勾)食(捺)

      漢字是一筆一畫積疊而成的,筆畫之間都要連貫呼應,一氣貫通,所以,主筆和副筆需要連貫在整個運筆過程之中。

      我們如果真正領會了主、副筆的道理,就會弄明白為什么在寫一個字的時候,非要改變某一筆的角度,或改變其長短,字才顯得好看的問題。

      用六個字來概括主、副筆,那就是“主筆伸,副筆縮”。

      5、長短穿插 一個字的結構,是分部按比例相互搭配。如果應長的寫短了,比例就會失調,不勻稱。如“草“,各部分都要占1/3,占多與少都不好看。這就需要長短合適,有意安排。

      1)直線長短的穿插變化

      在一個字里,筆畫不能寫的一樣長短,如“三”,下橫最長,中橫最短。“王”亦如此。兩豎的字長短也有不同,如“止”“川”都是左短右長。有一些橫畫多的如“美、善”等字,雖然上三橫如“王”的安排,但要把第三橫適當縮短,以突出最長的一橫。

      一字之中,橫豎都有的字也要注意變化它的長短,如“共、其”。2)重復性曲線的穿插變化

      如“參、疾”撇的長短也要有所不同;“炎、漆”等捺畫多的,不僅要變其中一捺為反捺,而且還要縮短筆畫。

      3)其它穿插變化

      點的穿插、橫與豎的穿插、撇與捺的穿插都應該注意。如“密、十、井、艾、叉”等。

      三、鋼筆楷書的結體法

      1、天覆:凡屬寶蓋頭的字,一般要讓上面的寶蓋寫得寬些,把下面的筆畫遮蓋著,這叫“天覆”。但碰到下面有撇、捺、仰鉤的話,便當例。如寶、宇、宙、宜、字、寫等

      2、地載:有些字的底部是橫畫的,一般都要把橫寫得長些,將上面部分的筆畫托起來,看起來才穩當,這叫“地載”。如:旦、且、亙、亞、至等。

      3、讓上:有些字的下部屬于收斂的類型,就要讓上面部分寫得伸展而開放些。這叫“讓上”。如贊、勢、費、緊、宿等。

      4、讓下:有些字的上面部分屬于聚攏的類型,而下面部分的筆畫就要寫得開放而伸展些,形成上窄下寬。這叫“讓下”。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篇二

      寫好鋼筆字的意義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的:通過講解寫好鋼筆字的意義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寫好鋼筆字的作用和方法。教學過程:

      一、我國教育學家、文字學家、詩人郭沫若早就在1962年指出:“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大書法家沈尹默說:“練字不但對身體有好處,而且可以養成善于觀察、考慮、處理事務的敏銳和寧靜的頭腦。”他們兩位都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他們的話,是一生學字的經驗總結,很有道理。

      即使在現在電腦普及的時代,鋼筆仍是不可取代的主要書寫工具。“字是人的臉面”,因此,從學生時代起開始進行正規的鋼筆字訓練,將受益終身。

      練一手瀟灑漂亮的字,塑一張高素質第二臉孔;練一手瀟灑漂亮的字,增一份贏得成功的自信。你想用瀟灑漂亮的字,來裝點你美好的人生嗎?那就趕快行動起來,堅持不懈,刻苦努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你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二、根據教學經驗,采用以下學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1、臨帖和摹帖

      臨帖和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要堅定不移。

      摹帖,就是把薄紙蒙在帖上,直接描畫,如同描紅,多摹幾遍,有利于把握字形結構。臨帖,就是看著字帖,照著去寫。只要仔細認真,便容易掌握筆法筆意,從而把范本的精髓學到手。只摹不臨,雖然間架不錯,但沒有筆法,字就僵化,缺乏神采。初學者宜臨摹并用,相互補充。

      2、臨帖的方法

      臨帖要做到三要:一要眼到手到心到;二要少而精;三要不斷比較。

      眼到手到心到,是指臨帖時思想高度集中,全神貫注,不僅用眼睛看,用手認真寫,而且要開動腦筋,思考怎樣臨才能臨得象。

      少而精,是指每天規定五到十來個字,反復寫,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盡量消化它,最好能掌握它;如果字一下子臨得很多,往往會象抄書一樣,印象不深。

      不斷比較,是指臨了一遍后,把自己臨的字同帖上的字進行比較,看那一筆寫得好,那一筆寫得不好。字形結構是否擺穩,到底象不象;要找出差距看出缺點,從而加以改進。臨一遍,比較一遍,改進一遍;不斷臨,不斷比較,不斷改進,就會越寫越象,越寫越好了。

      3、連續不斷,持之以恒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練字也一樣,寫得太少,沒有掌握,當然談不上進步,而生硬機械地多寫,疲倦了,效果也不好。根據經驗,楷書練字臨帖,每天差不多要寫二百多字,必須一次性連續不斷寫完。這才能達到一定的量才有一定效果,較佳的量才能達到較佳的效果。這也是鍛煉毅力的好辦法。學習時要象蚯蚓鉆進泥土里似的,一頭鉆進字帖里,專心致志。每天抽一定時間臨摹帖,滴水穿石,日久見功夫,辛勤耕耘,一定會有收獲。板書:

      寫好鋼筆字的意義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摹帖:把薄紙蒙在帖上,直接描畫。臨帖:看著字帖,照著去寫。

      臨帖的方法:一要眼到手到心到;二要少而精;三要不斷比較。

      第二講、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

      教學目的:通過講解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寫字 教學過程:

      一、正確的寫字姿勢

      1、頭正身直:眼睛和本子距離一尺左右,頭要端正,背要伸直、自然,向前微傾,切不可撲向桌子,彎得像大蝦。

      2、臂開肩平:兩臂平放桌面上,兩肘相對,左右一樣,雙肩要平,不可左右高低不同。

      3、足安胸舒:胸與課桌要保持一拳距離,不能緊抵桌沿。要使全身各部位感到舒服,輕松、自然、靈便。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不可并攏或一前一后,更不可交疊。

      4、本子放正:寫字時,本子不能斜放,從上到下書寫,本子隨之由下往上移動。否則,會影響保持正確姿勢,把桌面文具盒及多余課本放入課桌里。

      二、正確的執筆姿勢

      正確的執筆方法是三指執筆,五指并用。

      1、大姆指、食指、中指輕握筆桿。食指與大姆指相對不相碰,距筆尖2cm左右。

      2、姆指在左,食指在右,中指第一指節(指甲蓋與肉相連處)與指甲間在內上托,以取得平衡。無名指與小指緊靠中指后面。

      3、掌心要虛空,虎口要圓。小手指和掌外側成環狀輕貼紙面,隨之上下左右移動。

      4、筆桿斜靠虎口處,筆桿向右下方偏斜,與紙面成45°左右,與方格對角線相符。

      5、食指在大姆指前面。如大姆指在食指前面,則要遮住視線,頭自然會向左偏斜,影響寫字姿勢。

      6、執筆不能太緊,特別是切忌大拇指壓在食指上面,影響用筆的提按;食指不能過分彎曲,以免影響三指關節屈伸的變化。學生中常見的毛病有:(1)執筆太低、太緊、太直。(2)大姆指在食指前面并且兩指相碰。(3)大姆指壓在食指上面。(4)大姆指不用指肚而用指甲右邊貼著筆桿,食指過分彎曲。(5)虎口不呈圓形,而呈細長形,如同鳳眼。(6)掌心不虛,小指彎到掌心。(7)筆桿未靠在虎口處,較直,與紙面向右垂直。(8)手腕向內彎曲,呈扣狀。(9)書寫時,手腕空抬。

      第三講、正確的運筆方法

      教學目的:通過講解運筆方法,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運筆方法。教學過程:

      運筆方法,是指書寫點畫時書寫工具移動運行的具體方法,又稱“行筆法”。

      鋼筆的運筆方法借鑒毛筆的運筆方法。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每一種點畫的書寫都要按照這個方法,缺了任何一個環節,其點畫就不完美。起筆、行筆、收筆等動作各有要領。

      1、起筆。有露鋒和藏鋒兩種。鋼筆寫字大都為露鋒。只有個別筆畫(如平捺或單獨出現的捺)例外。起筆有作頓、輕作頓、不作頓三種。一般起筆有提、有按、有輕、有重。

      2、行筆。是運筆第二步。通常提筆運行。但行筆時不能簡單地平拖而過,要講究輕重快慢,提按頓挫,如人在行走時,兩腳必須一起一落,隨時結合著才能行走,提按動作也是如此,才按便提,才提便按。

      3、收筆。回鋒收筆是完成整個點畫書寫的最后一步,有起必有收。收筆方式有兩種:一是回鋒收筆。筆鋒行到點畫尾處,不能直接提起收筆,而應放慢速度,稍作停頓,如垂露豎畫應將筆鋒向上回收;橫畫則將筆鋒向左回收。使起筆與收筆相互照應。點畫含蓄,渾厚有力。2

      二是出鋒收筆。即筆鋒直接順勢出鋒,在空中收筆。如撇、捺、懸針豎等,鋒芒外露,挺勁犀利。

      由于用筆有提按、輕重、徐疾的節奏,所以線條才表現出剛柔粗細的變化,字的結構就有了如同音樂、舞蹈等美的造型及韻律,字才耐看,有品味。教學內容:第四講、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

      (一)教學目的:通過講解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讓學生掌握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教學過程:

      1、點:楷書中的點豐富多彩,有側點、垂點、挑點、撇點、長點等。點的形態雖然不同,但都如人的眼睛,顧盼生情,最為傳神。因此,點要寫得圓滿精致,或象高山上滾下來的石頭,勢猛力足;或象蘋果中的內核,渾厚圓潤。

      點是筆畫和筆法的基礎。所有筆畫都是從點開始延伸的。它在書寫結構組合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所謂“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1)右側點:因點取側勢,故叫側點。寫法是落筆要輕,向右下45°按筆,再順勢斜下頓筆,然后筆尖向左內迅速提起回鋒。表現為線條由細到粗,顏色由淺到深。如:“泛、掠、濱”等。

      (2)左垂點:因形似垂露,故叫垂點。寫法是由輕到重,從右至左下呈15~20°,再順勢向直下,由快到慢按筆,然后筆尖向右內迅速提起回鋒。表現為由細到粗,由淺到深。如“小、濱、東、京”等字中的垂點。

      (3)挑點:形似挑畫,但比挑畫短小有力。寫法是落筆由按到提,由重到輕,由慢到快,從右下45°頓筆,轉筆向右上呈45°,迅速用力挑出。如:掠、勻、羊等字中的挑點。(4)撇點:形似短斜撇,但更短小些。寫法是向右下45°落筆,然后轉筆向左下45°迅速撇出。如

      六、只、總、普等字中的撇點。

      (5)長點:是側點的延長,故名。寫法是落筆要輕,隨著向右下方45°行筆逐漸用力,最后斜下按拉,頓筆回鋒收筆。長點的形態,上細下粗,顏色從淺到深。楷書中有不少字的捺畫是用長點來代替,故又稱“反捺”。如“女、以、李、英”等字中的長點。

      2、橫:橫畫在漢字中起著橫梁般的作用,它的長短變化則平衡整個漢字結構,因此,既要堅挺扎實,又要生動活潑。寫橫畫不論長短,為適合人的視覺效果,都要寫得左低右高,略帶斜勢。但也不能太斜,以5°~7°為宜,一般短橫要斜,長橫基本平正。

      (1)右輕橫: 因勢向下凹,故又稱凹橫。寫法是起筆作頓,然后轉筆向右上呈7°斜行,最后順勢輕按回鋒收筆。右輕橫大都在字的第一筆,快捷有氣勢。如“土、王、五、至”等字中的右輕橫。

      (2)左輕橫: 因勢向上仰,故又稱仰畫。寫法是輕起筆,向右逐漸用力,最后輕頓筆回鋒收筆,左低右高,左細右粗。左輕橫常和左豎相接,在筆畫中間,有時也可在第一筆。如:“上、正、旦、直”等字中的左輕橫。

      (3)長橫: 因勢向下覆,故又稱覆畫。寫時起筆作頓,然后向右上行筆,結束處頓筆回鋒收筆。由于頭尾用筆重,速度慢,中間用筆輕、速度快,因此,整個橫畫是頭尾粗,中間細,在平直中略帶弧形,中間部分稍挺起,顯得很有力量。如:“下、萬、不、百”等字中的長橫。還有在字的底部和中部的長橫基本平正。如“衛、亞、安、青”等字中的長橫。

      3、豎:豎畫在漢字中起著支柱的作用,必須寫得挺拔堅勁,它要象一個人立正的樣子,胸腰挺起,精神抖擻,雄赳赳、氣昂昂;切不可左歪右斜,更不能彎腰曲背。

      (1)懸針豎:形似一根扎鞋底的鋼針,故叫懸針豎。寫法是右下落筆,稍用力按一下,隨即轉筆直下;力量由重到輕,速度由慢到快,最后到3/4處提筆出鋒,力到鋒端。收筆不能太快,太尖細如同鼠尾。懸針豎大都是字的最后一筆,位置在中間居多,有的在右邊。如“中、平、年、都”等字中的懸針豎。

      (2)垂露豎:象在一根木棒上懸著一滴露水,故叫垂露豎。寫法是右下落筆,稍按,然后轉筆直下,收筆時順勢向下按拉,隨即空回鋒收筆。垂露豎大都是一個字的左豎或右豎,少數是中豎。如“門、同、術、引”等字中的垂露豎。

      (3)短豎:起筆輕作頓,隨即轉筆直下,順勢按拉回鋒收筆。短豎在與短橫相逢時,起筆不作頓。如“日、且、貝、具”等字中的短豎。有時短豎稍向右斜,如“口、回、南、而”等字中的短豎。

      4、撇:撇如同人的手足,可伸可屈,在結構組合中,它主要起到平衡字勢的作用。撇的形態舒展,筆意流暢,瀟灑時如同蘭葉,豎實處恰似大象的長牙,撇畫用筆由按到提,由重到輕,速度由慢而快,線條由粗而細,顏色由深到淺。撇時要行筆輕捷均呈撇尖形,撇尖角度要按字中所處的位置而定,力求準確,使字搭配穩當。

      (1)短平撇:一般在字的頂部,寫得短而平,否則,頭重腳輕,不成比例。寫法是起筆向右作頓,隨即轉筆向左下15°迅速提筆出鋒。宜平、宜短,“如鳥啄食”。如“千、反、毛、禾”等字中的短平撇。

      (2)短斜撇:一般在字的左肩部位。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轉筆向左下45°快速出鋒。特點是短小,尖銳,有力。如“牛、升、生、行”等字中的短斜撇。

      (3)斜撇: 一般如同人的胳膊或腿,與斜捺相對而出,呈45°角度。寫法是起筆作頓,然后轉筆向左下,由慢而快撇出,力到鋒端。斜撇要有一定弧度,切忌寫成直撇或彎曲過度。如“人、文、木、米”等字中的斜撇。

      (4)豎撇: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轉筆直下,約在三分之二處,向左下撇出。撇出的地方常有弧形的意味。呈現多半是豎,很少一部分是撇。如“月、用、師、病”等字中的豎撇。(5)豎斜撇: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調轉筆鋒向下,寫至一半時向左下45°弧形撇出。通常和橫畫交叉時,豎斜撇和捺呈對稱形式。一般橫畫以上較直,以下則漸成斜撇。如“大、夫、春、火、夾”等字中的豎斜撇。

      (6)直撇:寫法是起筆作頓,然后轉筆向左下呈45°撇出,因筆畫較直,故叫直撇。如:“在、老、考、孝”等字中的直撇。

      第五講、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

      (二)教學目的:通過講解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讓學生掌握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教學過程:

      5、捺:捺,亦同人的手足。古人說,捺的“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捺有斜捺,平捺之分,斜捺往往順著斜撇而來,角度為45°;平捺因在字的下面,大都取逆勢,角度較平,古時講一波三折,有波勢,有折態,有節奏。寫捺最忌一筆拓下,又忌曲折過度;一筆拓下,無波味,不成具體形態;曲折過度,棱角太突出,非常不自然。

      (1)斜捺:落筆宜輕,逐漸向右下呈45°行筆至捺腳處用力稍駐,再徐徐平挑出尖。用筆由輕而重再輕,先提再按又提,速度由快至慢再快,線條由細而粗再細。如:“人、文、木、來”等字中的斜捺。

      (2)平捺:因其角度小,故叫平捺,寫法是順勢逆鋒起筆,轉鋒橫行,隨即向右下行筆,平中略斜,逐漸用力,最后至捺腳 處稍駐,平平挑出,筆尖漸漸離開紙面。平捺大都在走之底處用。如:“之、進、這、迎”等字中的平捺。

      6、鉤:是筆畫的附屬物,是由于某些筆畫的連接呼應而產生的。漢朝以前的文字幾乎沒有鉤,漢隸也極少有鉤。鉤本身就起連帶作用,因此,凡鉤都要寫得短小、尖銳、有力。勾時 4

      先用力頓一下,隨后才迅速勾出。頓一下,是為了積蓄力量,迅速勾出,才顯得尖銳有力。(1)豎鉤: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轉筆直下,至鉤處先用力頓或向左下挫,然后提筆向左上呈45°勾出。如:“寸、示、可、寺”等字中的豎鉤。(2)弧鉤:寫法是輕落筆,徐向右下彎再向左下彎,呈弓背形(起筆和出勾處在一條線上),勾時用力,向左上呈45°勾出。如:“子、手、家、象”等字中的弧鉤。

      (3)提鉤:寫法是起筆作頓,轉筆直下,至提鉤處略頓,然后向右上呈45°挑出。如:“長、民、良、切”等字中的提鉤。

      (4)橫鉤:寫法是輕落筆,橫向行筆,左低右高,至鉤處略頓呈45°,然后向字心迅速勾出,角度太大太小都不好看。寫橫鉤時要注意兩肩平齊,勾尖對字心。如:“它、皮、寫、字”等字中的橫鉤。

      (5)戈鉤:寫法是起筆作頓,再縱筆向右下弧行運筆,多呈45°;出勾時略駐,再翻筆向上勾出。整個戈鉤,直中帶弧,充滿了力量,形同滿月之弓,富有彈性,氣勢開張。如:“戈、成、我、武”等字中的戈鉤。

      (6)拋背鉤:先寫橫畫,轉折處作頓,折筆成環狀寫彎鉤。勾時稍駐,用力向上勾出。拋背鉤弧度較大,要既圓活,又遒勁。如:“飛、氣、風、氫”等字中的拋背鉤。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篇三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

      (第一節)

      教學目的:了解漢字的基本筆畫的書寫技法。

      把握漢字的結體。

      教學重點:書法技法及習慣

      教學難點:漢字的結體

      硬筆楷書的寫法

      楷書具有揩法模式的意思.是和行書相對而言,揩字端正、工整,過去又叫真書、正書。

      楷書不是一開始就有,漢字最早是甲骨文,后是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是脫胎于隸書的方正,章草的簡便,而改變了間架結構,經過漢代的醞釀,魏晉時代的創造,直到唐代,楷書達到了成熟階段。各家各派分別創立了自己的筆體面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楷式。現在我們寫楷書,還要宗法唐楷。

      唐楷的代表人物有六家:歐陽詢、虞世南、李邕(北海)、顏真卿、柳公權。

      對于練字來說,楷書是一個基礎,寫好楷書當然對寫行書有幫助。我們通過練習楷書,可以把書法的運筆、結體的基本功打好。

      學習硬筆楷書,就要學會執筆方法,運筆方法,基本點畫的寫法,結體方法。這樣才能把鋼筆楷書寫好。

      一、鋼筆楷書點畫的寫法

      鋼筆楷書各種點畫的形態不一,寫法也就個不相同。隨著用筆的輕、重、快、慢,筆道便有粗有細:一般來說,用筆快而輕,筆道就細;用筆慢而重,筆道就粗。

      下面介紹鋼筆楷書各種點畫的寫法:

      點:點雖小,但要寫得飽滿有力。

      豎點:側落筆,稍頓,轉筆垂直向下,回鋒收筆。

      右側點:寫法是輕落筆,側下,用力稍頓,然后回鋒收筆。

      左側點:寫法與右側點相同,只是用筆角度相反。

      長點:寫法是輕落筆,再徐徐向右下行筆,稍頓,回鋒收筆,用筆過程由輕而重,筆道形狀由細而粗,略具弧形。

      橫:橫畫有短橫和長橫兩種。

      短橫:寫法是輕落筆,再向右行筆,用力由輕而重,稍頓,回鋒收筆。

      長橫:落筆稍重,略按,再向右行筆,然后稍頓回鋒。整個長橫略帶一點弓勢。

      豎:有懸針和垂露兩種:

      懸針:側落筆,略頓,再轉筆向下,然后提鋒抽筆。

      垂露:側落筆,略頓,再轉筆向下,到末端用筆稍重,然后回鋒收筆。垂露要直中帶曲。

      撇:有平撇、斜撇、撇三種。

      平撇:短而平,常在字的上部;側落筆,稍頓,然后向左撇出,筆道較為接近水平。

      斜撇:斜而長,往往與捺相對稱;側落筆,稍頓,然后向左下撇出。寫法與水平撇相同,只是線條長些,角度斜些。

      豎撇:先寫豎,到下半部向左撇出。

      捺:有斜捺與平捺兩種:

      斜捺:輕落筆,略向右行,然后轉筆走向右下,稍頓,再迅速向右方捺出。

      平捺:逆向入筆,略向右偏上移動,然后轉筆向右下行走,筆道接近水平,稍頓,迅速向右捺出。

      挑:提畫一般都是向右上方提出。但角度根據具體情況略有不同,長短也有差距。提畫的寫法是:側落筆,稍頓,隨后迅速向右上方提出。鉤:有斜鉤,豎鉤,臥鉤,豎彎鉤幾種。

      斜鉤:側落筆,稍頓,隨即向右下行筆,略帶弧度,稍頓,迅速向上鉤出。

      爭讓得勢

      漢字不僅繁間不同,而且合體字部分也不完全相等,無法平均分布位置,這就需要采取這么幾種手法對布白加以調配。

      以短讓長:肚、其、排 以窄讓寬:駛、勵 以小讓大:字、寬 以少讓多:鳴、明、知、叔

      4、主副筆

      一般來說,在一個字中,有一到兩筆非常重要,這一筆寫好了,就能使全字的精神為之一振,這一筆(或兩筆)就是主筆,其他筆畫則屬于副筆。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有一句話“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意思是說,一篇文章不要求每一句都精彩,但必須要有一兩句讓人拍案叫絕,而有了這一兩句,這片文章就能稱得上是一片好文章。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以一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傳誦千古。

      寫字也是這樣的道理。比如“成字,在它的許多筆畫中,雖然橫、撇在整個結體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夠振作全字精神的,就在于戈勾這一筆是否能寫成功。

      請找出下列字的主筆; 心(臥勾)

      古(橫)

      水(豎勾)

      食(捺)

      漢字是一筆一畫積疊而成的,筆畫之間都要連貫呼應,一氣貫通,所以,主筆和副筆需要連貫在整個運筆過程之中。

      我們如果真正領會了主、副筆的道理,就會弄明白為什么在寫一個字的時候,非要改變某一筆的角度,或改變其長短,字才顯得好看的問題。

      用六個字來概括主、副筆,那就是“主筆伸,副筆縮”。

      5、長短穿插 一個字的結構,是分部按比例相互搭配。如果應長的寫短了,比例就會失調,不勻稱。如“草“,各部分都要占1/3,占多與少都不好看。這就需要長短合適,有意安排。

      1)直線長短的穿插變化

      在一個字里,筆畫不能寫的一樣長短,如“三”,下橫最長,中橫最短。“王”亦如此。兩豎的字長短也有不同,如“止”“川”都是左短右長。有一些橫畫多的如“美、善”等字,雖然上三橫如“王”的安排,但要把第三橫適當縮短,以突出最長的一橫。

      一字之中,橫豎都有的字也要注意變化它的長短,如“共、其”。2)重復性曲線的穿插變化

      如“參、疾”撇的長短也要有所不同;“炎、漆”等捺畫多的,不僅要變其中一捺為反捺,而且還要縮短筆畫。

      3)其它穿插變化

      點的穿插、橫與豎的穿插、撇與捺的穿插都應該注意。如“密、十、井、艾、叉”等。

      三、鋼筆楷書的結體法

      1、天覆:凡屬寶蓋頭的字,一般要讓上面的寶蓋寫得寬些,把下面的筆畫遮蓋著,這叫“天覆”。但碰到下面有撇、捺、仰鉤的話,便當例。如寶、宇、宙、宜、字、寫等

      2、地載:有些字的底部是橫畫的,一般都要把橫寫得長些,將上面部分的筆畫托起來,看起來才穩當,這叫“地載”。如:旦、且、亙、亞、至等。

      3、讓上:有些字的下部屬于收斂的類型,就要讓上面部分寫得伸展而開放些。這叫“讓上”。如贊、勢、費、緊、宿等。

      4、讓下:有些字的上面部分屬于聚攏的類型,而下面部分的筆畫就要寫得開放而伸展些,形成上窄下寬。這叫“讓下”。

      15、重文:上下兩個部分都是同樣的獨體字迭成的,這叫“重文”。寫時,要把下面的獨體字寫得比上面的較寬較長,使字顯得穩當,仿佛下面的字把上面的托住了。如昌、炎、爻、呂等。

      16、兩合:有些字由左右兩個基本相等的部分構成,這叫“兩合”,又叫“分疆”。寫時,左右兩邊要寬窄一樣,大小均勻,高低相稱。如:能、秋、期、被、轉、站等。

      17、三合:由左中右三個大小基本相等的部分構成的字,叫“三合”,也叫“三勻”。寫時,并列的三個部分,基本上要寫得勻稱,中間部分要放得正才好看。如樹、微、浙、暇等。

      18、駢文:有些字是由左右兩個相同的字駢合起來的,叫“駢文”,也叫“并列”。寫時,不能把左右兩邊都寫得大小一樣、高低一致。而要寫得左小右大,左縮右伸,才顯得變化有神。如:林等。

      19、中稠:有些三合結構的字,左右筆畫少,中間筆畫多,應該把中間部分作為整體來看待,將筆畫寫得稠密均勻有致,這叫“中稠”。如:衡、傲、激等。

      20、上平:左邊部分少而短,右邊部分大而長的字,寫時,要求左右兩部分的上頭寫得平才好看。這叫“上平”。如:明、(繁體,去撇)師

      21、下平:左邊部分大而長,右邊部分小而短的字,要求左右兩部分的下邊寫得比較齊平。如:叔

      22、包裹:四周成框,包圍內心部分的字叫“包裹”。也叫“全包圍”。字的四角基本求平,要寫得“滿而不虛”。如:國、困、團、園等。

      23、鉤裹:有些字的外面用“勾”包裹了字心的,叫“鉤裹”。要在橫折以后,把豎鉤寫得稍向內彎。鉤裹字字心部分筆畫少。如勺、勾、句等。

      24、勾努:有些字的外面也是用“勾”包裹字心的,但因字心部分筆畫較多,在橫折以后,豎要寫得較為直長,這叫“勾努”。勾努字字心部分筆畫較多。如葡、萄等。

      25、上包:左右上三方包圍的字,叫“三包”,左右兩上角要寫得開闊而齊平,中心部分要往上靠,不要往下墜。如同、網、可、罔、岡等。

      26下包:左下右三方包圍的字叫“下包”。寫時,左右兩下角要寫的開闊而齊平,中心部分要往下貼近,不要遠離底畫。如:幽、畫、兇等。

      27左包:凡是從左向右包圍的字叫“左包”。要把包框的末橫寫得稍長,被包圍部分要寫正。如區、醫、匠等。

      28相向:由左右相向的兩部分構成一個字的,兩邊要寫得左顧右盼,形成一個整體。如:切、動等。

      29相背:由左右相背的兩部分構成一個字的,左右相背的兩邊要寫得脈絡貫通,連成一氣。如:北、犯、兆、非

      30疏排:筆畫少的字,要把筆畫安排得疏散而又勻稱,合乎比例。這叫“疏排”。如:川、了、爪、三等。

      31開肩:有些字要上開兩肩,下合兩腳,這樣寫出來才好看。這叫“開肩”。切忌肩窄腳直。如:尚、口、田、兩、而等。

      32橫長豎短:屬“木”字的橫長豎短的字,撇捺要收縮些。并且要將撇捺改成點。如梁、架、渠等。

      33橫短豎長:屬“木”字的橫短豎長的字,撇捺要伸展些。這樣,才顯得穩當大方。如:本、朱、來、末等。

      34上下橫:凡是上下有橫的字,必須將上面的橫寫短些,下面的橫寫長些。“末”除外。如:土、二、亙、亞等。

      35左右豎:凡是左右有豎的字,必須將左面的豎寫的稍短,右面的豎寫得稍長。如、園、林、樹、村等。

      36左撇右豎:如果是左面有撇,右面有豎的字,一定要寫得左撇收縮,右豎伸展。如:井、川等。

      37左豎右撇:如果是左面有豎右面有撇的字,一定要寫得左豎較收縮,右撇較伸展。如杉、彬、抄等。

      38左小偏上:凡是左邊偏旁小的,一般要放在偏上的位置。如鳴、峰、39右小居中:凡是右邊部分小的字,一般要寫在居中的位置,甚至略微往下。如:和、知、私、弘等。

      40正對:有些字要注意對正它的上下中心,使字寫得嚴正。如富、支、市

      41平勤:有些字的橫畫,一定要寫得平,若寫斜了,就會失去字體重心。

      42斜勤:有些字的橫畫,按勢就要寫得斜些。若平,就失去了應有的體勢。

      43重撇:一個字有兩撇的,叫“重撇”。寫時,撇要有長短、輕重、屈伸的變化。同時,切忌把兩撇寫得平行。

      44聯撇:一個字里有三撇連起來寫,叫“聯撇”。寫時,下撇的頭要對著上撇的腰,上兩撇要稍短,下一撇要稍長。這樣,三撇才能連成一氣。

      45斜捺:寫斜捺,要寫得注意輕入筆,提筆向右下運行,稍按,即提筆出鋒。

      46平捺:平捺也叫“橫捺”,比斜捺稍平。平捺起筆要逆入,然后提筆向右運行,但筆道不要太平,稍頓即提筆出鋒。

      47豎提:有些字的筆畫,是在豎了以后,即轉筆向左下挺出,再往右上提筆,這叫“豎提”。

      48屈鉤:寫屈鉤時,要處理得退縮適宜,狀似一躍而起,這樣就能與后部連成一氣。

      49屈腳:屈腳的鉤要寫得彎度適當,一般要能包住橫畫(或四點)的一半為宜。

      50斜鉤:寫時可以稍作彎斜,但必須勢如強弓硬弩,不要過于彎曲。收筆時,鉤向偏右方挑出。

      51臥鉤:寫時,中部要略取曲勢,狀如一彎新月,和其它部分相互呼應。切忌挺直。

      52橫腕:也叫“豎彎鉤”,寫時,橫與豎的轉折處,要彎曲自然,切忌彎成直角;橫末處自然向上鉤起。鉤稍偏右也可,偏左則失勢,不夠大方。

      53縱腕:寫時,要寫得彎曲有力,富有曲勁。恰似弓拉開了的彎勢,切忌折斷。

      54曾頭點:寫時要寫得上開下合,兩點之間要相互呼應。

      55其腳點:寫時,要寫得上好下開。要顯得氣勢合一,不可分離,合力托起上面的部分。

      56排點:寫排點時,四點之間的關系,要做到一起、二帶、三應、四收。要點斷意連,相互顧盼,大小有所變化。

      57爪點:爪點字,撇下三點要平列連貫。左兩點要略側,筆意要連續,右點要和左點呼應。這叫“爪點”。

      58聯點:聯點要寫得上緊下松,并注意上下的呼應,勢如流水,一氣呵成。

      59減捺:凡是在一個字里有兩個捺的,應該避免重捺,這叫“減捺”。避免重捺的方法是把其中一捺改成一點來寫,這樣才有變化,顯得好看。

      60體斜:有的字形是斜的,要注意把字的筆畫寫的平衡,重心不偏。這樣,看來才顯得穩當大方。

      61身短:整個字的字形偏短的字,就該把它寫得扁些,才顯得粗壯有力。

      62體長:整個字的字形偏長的字,就該把它寫得稍長些,才顯得修長標致。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篇四

      硬筆書法教案

      教學內容:寫好鋼筆字的意義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的:通過講解寫好鋼筆字的意義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寫好鋼筆字的作用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寫好字的意義(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講解,給出優秀書法作品欣賞)我國教育學家、文字學家、詩人郭沫若早就在1962年指出:“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大書法家沈尹默說:“練字不但對身體有好處,而且可以養成善于觀察、考慮、處理事務的敏銳和寧靜的頭腦。”他們兩位都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他們的話,是一生學字的經驗總結,很有道理。

      即使在現在電腦普及的時代,鋼筆仍是不可取代的主要書寫工具。“字是人的臉面”,因此,從學生時代起開始進行正規的鋼筆字訓練,將受益終身。

      練一手瀟灑漂亮的字,塑一張高素質第二臉孔;練一手瀟灑漂亮的字,增一份贏得成功的自信。你想用瀟灑漂亮的字,來裝點你美好的人生嗎?那就趕快行動起來,堅持不懈,刻苦努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你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一、正確的寫字姿勢

      1、頭正身直:眼睛和本子距離一尺左右,頭要端正,背要伸直、自然,向前微傾,切不可撲向桌子,彎得像大蝦。

      2、臂開肩平:兩臂平放桌面上,兩肘相對,左右一樣,雙肩要平,不可左右高低不同。

      3、足安胸舒:胸與課桌要保持一拳距離,不能緊抵桌沿。要使全身各部位感到舒服,輕松、自然、靈便。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不可并攏或一前一后,更不可交疊。

      4、本子放正:寫字時,本子不能斜放,從上到下書寫,本子隨之由下往上移動。否則,會影響保持正確姿勢,把桌面文具盒及多余課本放入課桌里。

      二、正確的執筆姿勢(教師示范,糾正好每一個同學的姿勢):

      正確的執筆方法是三指執筆,五指并用。

      1、大姆指、食指、中指輕握筆桿。食指與大姆指相對不相碰,距筆尖2cm左右。

      2、姆指在左,食指在右,中指第一指節(指甲蓋與肉相連處)與指甲間在內上托,以取得平衡。無名指與小指緊靠中指后面。

      3、掌心要虛空,虎口要圓。小手指和掌外側成環狀輕貼紙面,隨之上下左右移動。

      4、筆桿斜靠虎口處,筆桿向右下方偏斜,與紙面成45°左右,與方格對角線相符。

      5、食指在大姆指前面。如大姆指在食指前面,則要遮住視線,頭自然會向左偏斜,影響寫字姿勢。

      6、執筆不能太緊,特別是切忌大拇指壓在食指上面,影響用筆的提按;食指不能過分彎曲,以免影響三指關節屈伸的變化。

      學生中常見的毛病有:(1)執筆太低、太緊、太直。(2)大姆指在食指前面并且兩指相碰。(3)大姆指壓在食指上面。(4)大姆指不用指肚而用指甲右邊貼著筆桿,食指過分彎曲。(5)虎口不呈圓形,而呈細長形,如同鳳眼。

      (6)掌心不虛,小指彎到掌心。(7)筆桿未靠在虎口處,較直,與紙面向右垂直。(8)手腕向內彎曲,呈扣狀。(9)書寫時,手腕空抬。

      三、運筆方法(出示視頻引導):

      是指書寫點畫時書寫工具移動運行的具體方法,又稱“行筆法”。

      鋼筆的運筆方法借鑒毛筆的運筆方法。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每一種點畫的書寫都要按照這個方法,缺了任何一個環節,其點畫就不完美。起筆、行筆、收筆等動作各有要領。

      1、起筆。有露鋒和藏鋒兩種。鋼筆寫字大都為露鋒。只有個別筆畫(如平捺或單獨出現的捺)例外。起筆有作頓、輕作頓、不作頓三種。一般起筆有提、有按、有輕、有重。

      2、行筆。是運筆第二步。通常提筆運行。但行筆時不能簡單地平拖而過,要講究輕重快慢,提按頓挫,如人在行走時,兩腳必須一起一落,隨時結合著才能行走,提按動作也是如此,才按便提,才提便按。

      3、收筆。回鋒收筆是完成整個點畫書寫的最后一步,有起必有收。收筆方式有兩種:一是回鋒收筆。筆鋒行到點畫尾處,不能直接提起收筆,而應放慢速度,稍作停頓,如垂露豎畫應將筆鋒向上回收;橫畫則將筆鋒向左回收。使起筆與收筆相互照應。點畫含蓄,渾厚有力。二是出鋒收筆。即筆鋒直接順勢出鋒,在空中收筆。如撇、捺、懸針豎等,鋒芒外露,挺勁犀利。

      由于用筆有提按、輕重、徐疾的節奏,所以線條才表現出剛柔粗細的變化,字的結構就有了如同音樂、舞蹈等美的造型及韻律,字才耐看,有品味。

      四、介紹提高學習書法的妙招。

      1、臨帖和摹帖

      臨帖和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要堅定不移。

      摹帖和臨帖各有所長,效果各異。姜夔《續書譜》中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近,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夫臨摹之際,毫發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

      摹帖,就是把薄紙蒙在帖上,直接描畫,如同描紅,多摹幾遍,有利于把握字形結構。臨帖,就是看著字帖,照著去寫。只要仔細認真,便容易掌握筆法筆意,從而把范本的精髓學到手。只摹不臨,雖然間架不錯,但沒有筆法,字就僵化,缺乏神采。初學者宜臨摹并用,相互補充。

      2、臨帖的方法

      臨帖要做到三要:一要眼到手到心到;二要少而精;三要不斷比較。

      眼到手到心到,是指臨帖時思想高度集中,全神貫注,不僅用眼睛看,用手認真寫,而且要開動腦筋,思考怎樣臨才能臨得象。

      少而精,是指每天規定五到十來個字,反復寫,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盡量消化它,最好能掌握它;如果字一下子臨得很多,往往會象抄書一樣,印象不深。

      不斷比較,是指臨了一遍后,把自己臨的字同帖上的字進行比較,看那一筆寫得好,那一筆寫得不好。字形結構是否擺穩,到底象不象;要找出差距看出缺點,從而加以改進。臨一遍,比較一遍,改進一遍;不斷臨,不斷比較,不斷改進,就會越寫越象,越寫越好了。

      3、連續不斷,持之以恒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練字也一樣,寫得太少,沒有掌握,當然談不上進步,而生硬機械地多寫,疲倦了,效果也不好。根據經驗,楷書練字臨帖,每天差不多要寫二百多字,必須一次性連續不斷寫完。這才能達到一定的量才有一定效果,較佳的量才能達到較佳的效果。這也是鍛煉毅力的好辦法。學習時要象蚯蚓鉆進泥土里似的,一頭鉆進字帖里,專心致志。每天抽一定時間臨摹帖,滴水穿石,日久見功夫,辛勤耕耘,一定會有收獲。

      五、理論運用,練習鞏固:

      橫:橫畫在漢字中起著橫梁般的作用,它的長短變化則平衡整個漢字結構,因此,既要堅挺扎實,又要生動活潑。寫橫畫不論長短,為適合人的視覺效果,都要寫得左低右高,略帶斜勢。但也不能太斜,以5°~7°為宜,一般短橫要斜,長橫基本平正。

      (1)右輕橫: 因勢向下凹,故又稱凹橫。寫法是起筆作頓,然后轉筆向右上呈7°斜行,最后順勢輕按回鋒收筆。右輕橫大都在字的第一筆,快捷有氣勢。如“土、王、五、至”等字中的右輕橫。

      (2)左輕橫: 因勢向上仰,故又稱仰畫。寫法是輕起筆,向右逐漸用力,最后輕頓筆回鋒收筆,左低右高,左細右粗。左輕橫常和左豎相接,在筆畫中間,有時也可在第一筆。如:“上、正、旦、直”等字中的左輕橫。

      (3)長橫: 因勢向下覆,故又稱覆畫。寫時起筆作頓,然后向右上行筆,結束處頓筆回鋒收筆。由于頭尾用筆重,速度慢,中間用筆輕、速度快,因此,整個橫畫是頭尾粗,中間細,在平直中略帶弧形,中間部分稍挺起,顯得很有力量。如:“下、萬、不、百”等字中的長橫。還有在字的底部和中部的長橫基本平正。如“衛、亞、安、青”等字中的長橫。

      六、請學生自己挑選感興趣的例字,完成整幅作品。

      1、發作品書寫紙和“左右結構字字帖”

      2、書寫練習(音樂伴寫)

      要求:(1)按間架比例要求寫滿15個字(2)寫好落款

      3、展示并評議(投影儀)

      七、課堂小結并布置作業。

      1、(師)結束語: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精美絕倫,從今天左右結構字的書寫中,我們已初步領略了它非凡的藝術魅力。希望同學們平時真正做到“下筆即是練字時”,一絲不茍寫好每一個字,做好每一次作業,練字時多用心揣摩、觀察,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能進步,練就一手好字、真正擁有硬筆書法才藝。

      2、作業:每天練一筆好字中的一行。

      板書:

      硬筆書法之臨摹

      1、選帖自做主(選自己喜歡,求精不貪多)

      2、結字最關鍵(觀察每一筆畫的方向、角度、疏密關系)

      3、執筆如拿筷

      4、影摹是調查(達到“準”)

      5、日克一字好(不宜過多、過長)

      6、功夫不單練

      7、字怕往起“立”(立起來看,覺得好了,才是好)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垂露豎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第二課時篇五

      硬筆書法教學教案

      第一講

      教學內容:寫好鋼筆字的意義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的:通過講解寫好鋼筆字的意義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寫好鋼筆字的作用和方法。教學過程:

      一、我國教育學家、文字學家、詩人郭沫若早就在1962年指出:“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大書法家沈尹默說:“練字不但對身體有好處,而且可以養成善于觀察、考慮、處理事務的敏銳和寧靜的頭腦。”他們兩位都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他們的話,是一生學字的經驗總結,很有道理。

      即使在現在電腦普及的時代,鋼筆仍是不可取代的主要書寫工具。“字是人的臉面”,因此,從學生時代起開始進行正規的鋼筆字訓練,將受益終身。

      楷書具有揩法模式的意思.是和行書相對而言,揩字端正、工整,過去又叫真書、正書。

      練一手瀟灑漂亮的字,塑一張高素質第二臉孔;練一手瀟灑漂亮的字,增一份贏得成功的自信。你想用瀟灑漂亮的字,來裝點你美好的人生嗎?那就趕快行動起來,堅持不懈,刻苦努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你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二、根據教學經驗,采用以下學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1、臨帖和摹帖

      臨帖和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要堅定不移。

      摹帖和臨帖各有所長,效果各異。姜夔《續書譜》中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近,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夫臨摹之際,毫發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

      摹帖,就是把薄紙蒙在帖上,直接描畫,如同描紅,多摹幾遍,有利于把握字形結構。臨帖,就是看著字帖,照著去寫。只要仔細認真,便容易掌握筆法筆意,從而把范本的精髓學到手。只摹不臨,雖然間架不錯,但沒有筆法,字就僵化,缺乏神采。初學者宜臨摹并用,相互補充。

      2、臨帖的方法

      臨帖要做到三要:一要眼到手到心到;二要少而精;三要不斷比較。(舉例)眼到手到心到,是指臨帖時思想高度集中,全神貫注,不僅用眼睛看,用手認真寫,而且要開動腦筋,思考怎樣臨才能臨得象。

      少而精,是指每天規定五到十來個字,反復寫,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盡量消化它,最好能掌握它;如果字一下子臨得很多,往往會象抄書一樣,印象不深。不斷比較,是指臨了一遍后,把自己臨的字同帖上的字進行比較,看那一筆寫得好,那一筆寫得不好。字形結構是否擺穩,到底象不象;要找出差距看出缺點,從而加以改進。臨一遍,比較一遍,改進一遍;不斷臨,不斷比較,不斷改進,就會越寫越象,越寫越好了。

      3、連續不斷,持之以恒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練字也一樣,寫得太少,沒有掌握,當然談不上進步,而生硬機械地多寫,疲倦了,效果也不好。根據經驗,楷書練字臨帖,每天差不多要寫二百多字,必須一次性連續不斷寫完。這才能達到一定的量才有一定效果,較佳的量才能達到較佳的效果。這也是鍛煉毅力的好辦法。學習時要象蚯蚓鉆進泥土里似的,一頭鉆進字帖里,專心致志。每天抽一定時間臨摹帖,滴水穿石,日久見功夫,辛勤耕耘,一定會有收獲。

      第二講

      教學內容: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

      教學目的:通過講解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教學過程:

      一、正確的寫字姿勢

      1、頭正身直:眼睛和本子距離一尺左右,頭要端正,背要伸直、自然,向前微傾,切不可撲向桌子,彎得像大蝦。

      2、臂開肩平:兩臂平放桌面上,兩肘相對,左右一樣,雙肩要平,不可左右高低不同。

      3、足安胸舒:胸與課桌要保持一拳距離,不能緊抵桌沿。要使全身各部位感到舒服,輕松、自然、靈便。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不可并攏或一前一后,更不可交疊。

      4、本子放正:寫字時,本子不能斜放,從上到下書寫,本子隨之由下往上移動。否則,會影響保持正確姿勢,把桌面文具盒及多余課本放入課桌里。

      二、正確的執筆姿勢

      正確的執筆方法是三指執筆,五指并用。

      1、大姆指、食指、中指輕握筆桿。食指與大姆指相對不相碰,距筆尖2cm左右。

      2、大姆指在左,食指在右,中指第一指節(指甲蓋與肉相連處)與指甲間在內上托,以取得平衡。無名指與小指緊靠中指后面。

      3、掌心要虛空,虎口要圓。小手指和掌外側成環狀輕貼紙面,隨之上下左右移動。

      4、筆桿斜靠虎口處,筆桿向右下方偏斜,與紙面成45°左右,與方格對角線相符。

      5、食指在大姆指前面。如大姆指在食指前面,則要遮住視線,頭自然會向左偏斜,影響寫字姿勢。

      6、執筆不能太緊,特別是切忌大拇指壓在食指上面,影響用筆的提按;食指不能過分彎曲,以免影響三指關節屈伸的變化。學生中常見的毛病有:(注意事項)(1)執筆太低、太緊、太直。(2)大姆指在食指前面并且兩指相碰。(3)大姆指壓在食指上面。

      (4)大姆指不用指肚而用指甲右邊貼著筆桿,食指過分彎曲。(5)虎口不呈圓形,而呈細長形,如同鳳眼。(6)掌心不虛,小指彎到掌心。

      (7)筆桿未靠在虎口處,較直,與紙面向右垂直。(8)手腕向內彎曲,呈扣狀。(9)書寫時,手腕空抬。

      三、練字并指導

      第三講

      教學內容:正確的運筆方法

      教學目的:通過講解運筆方法,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運筆方法。教學過程:

      運筆方法,是指書寫點畫時書寫工具移動運行的具體方法,又稱“行筆法”。鋼筆的運筆方法借鑒毛筆的運筆方法。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每一種點畫的書寫都要按照這個方法,缺了任何一個環節,其點畫就不完美。起筆、行筆、收筆等動作各有要領。

      1、起筆。有露鋒和藏鋒兩種。鋼筆寫字大都為露鋒。只有個別筆畫(如平捺或單獨出現的捺)例外。起筆有作頓、輕作頓、不作頓三種。一般起筆有提、有按、有輕、有重。

      2、行筆。是運筆第二步。通常提筆運行。但行筆時不能簡單地平拖而過,要講究輕重快慢,提按頓挫,如人在行走時,兩腳必須一起一落,隨時結合著才能行走,提按動作也是如此,才按便提,才提便按。

      3、收筆。回鋒收筆是完成整個點畫書寫的最后一步,有起必有收。收筆方式有兩種:一是回鋒收筆。筆鋒行到點畫尾處,不能直接提起收筆,而應放慢速度,稍作停頓,如垂露豎畫應將筆鋒向上回收;橫畫則將筆鋒向左回收。使起筆與收筆相互照應。點畫含蓄,渾厚有力。二是出鋒收筆。即筆鋒直接順勢出鋒,在空中收筆。如撇、捺、懸針豎等,鋒芒外露,挺勁犀利。

      由于用筆有提按、輕重、徐疾的節奏,所以線條才表現出剛柔粗細的變化,字的結構就有了如同音樂、舞蹈等美的造型及韻律,字才耐看,有品味。

      第四講

      教學內容: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

      (一)教學目的:通過講解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讓學生掌握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教學過程:

      1、點:楷書中的點豐富多彩,有側點、垂點、挑點、撇點、長點等。點的形態雖然不同,但都如人的眼睛,顧盼生情,最為傳神。因此,點要寫得圓滿精致,或象高山上滾下來的石頭,勢猛力足;或象蘋果中的內核,渾厚圓潤。

      點是筆畫和筆法的基礎。所有筆畫都是從點開始延伸的。它在書寫結構組合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所謂“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1)右側點:因點取側勢,故叫側點。寫法是落筆要輕,向右下45°按筆,再順勢斜下頓筆,然后筆尖向左內迅速提起回鋒。表現為線條由細到粗,顏色由淺到深。如:“泛、掠、濱”等。

      (2)左垂點:因形似垂露,故叫垂點。寫法是由輕到重,從右至左下呈15~20°,再順勢向直下,由快到慢按筆,然后筆尖向右內迅速提起回鋒。表現為由細到粗,由淺到深。如“小、濱、東、京”等字中的垂點。

      (3)挑點:形似挑畫,但比挑畫短小有力。寫法是落筆由按到提,由重到輕,由慢到快,從右下45°頓筆,轉筆向右上呈45°,迅速用力挑出。如:掠、勻、羊等字中的挑點。

      (4)撇點:形似短斜撇,但更短小些。寫法是向右下45°落筆,然后轉筆向左下45°迅速撇出。如

      六、只、總、普等字中的撇點。

      (5)長點:是側點的延長,故名。寫法是落筆要輕,隨著向右下方45°行筆逐漸用力,最后斜下按拉,頓筆回鋒收筆。長點的形態,上細下粗,顏色從淺到深。楷書中有不少字的捺畫是用長點來代替,故又稱“反捺”。如“女、以、李、英”等字中的長點。

      2、橫:橫畫在漢字中起著橫梁般的作用,它的長短變化則平衡整個漢字結構,因此,既要堅挺扎實,又要生動活潑。寫橫畫不論長短,為適合人的視覺效果,都要寫得左低右高,略帶斜勢。但也不能太斜,以5°~7°為宜,一般短橫要斜,長橫基本平正。

      (1)右輕橫:因勢向下凹,故又稱凹橫。寫法是起筆作頓,然后轉筆向右上呈7°斜行,最后順勢輕按回鋒收筆。右輕橫大都在字的第一筆,快捷有氣勢。如“土、王、五、至”等字中的右輕橫。

      (2)左輕橫:因勢向上仰,故又稱仰畫。寫法是輕起筆,向右逐漸用力,最后輕頓筆回鋒收筆,左低右高,左細右粗。左輕橫常和左豎相接,在筆畫中間,有時也可在第一筆。如:“上、正、旦、直”等字中的左輕橫。

      (3)長橫:因勢向下覆,故又稱覆畫。寫時起筆作頓,然后向右上行筆,結束處頓筆回鋒收筆。由于頭尾用筆重,速度慢,中間用筆輕、速度快,因此,整個橫畫是頭尾粗,中間細,在平直中略帶弧形,中間部分稍挺起,顯得很有力量。如:“下、萬、不、百”等字中的長橫。還有在字的底部和中部的長橫基本平正。如“衛、亞、安、青”等字中的長橫。

      3、豎:豎畫在漢字中起著支柱的作用,必須寫得挺拔堅勁,它要象一個人立正的樣子,胸腰挺起,精神抖擻,雄赳赳、氣昂昂;切不可左歪右斜,更不能彎腰曲背。(1)懸針豎:形似一根扎鞋底的鋼針,故叫懸針豎。寫法是右下落筆,稍用力按一下,隨即轉筆直下;力量由重到輕,速度由慢到快,最后到3/4處提筆出鋒,力到鋒端。收筆不能太快,太尖細如同鼠尾。懸針豎大都是字的最后一筆,位置在中間居多,有的在右邊。如“中、平、年、都”等字中的懸針豎。

      (2)垂露豎:象在一根木棒上懸著一滴露水,故叫垂露豎。寫法是右下落筆,稍按,然后轉筆直下,收筆時順勢向下按拉,隨即空回鋒收筆。垂露豎大都是一個字的左豎或右豎,少數是中豎。如“門、同、術、引”等字中的垂露豎。(3)短豎:起筆輕作頓,隨即轉筆直下,順勢按拉回鋒收筆。短豎在與短橫相逢時,起筆不作頓。如“日、且、貝、具”等字中的短豎。有時短豎稍向右斜,如“口、回、南、而”等字中的短豎。

      4、撇:撇如同人的手足,可伸可屈,在結構組合中,它主要起到平衡字勢的作用。撇的形態舒展,筆意流暢,瀟灑時如同蘭葉,豎實處恰似大象的長牙,撇畫用筆由按到提,由重到輕,速度由慢而快,線條由粗而細,顏色由深到淺。撇時要行筆輕捷均呈撇尖形,撇尖角度要按字中所處的位置而定,力求準確,使字搭配穩當。(1)短平撇:一般在字的頂部,寫得短而平,否則,頭重腳輕,不成比例。寫法是起筆向右作頓,隨即轉筆向左下15°迅速提筆出鋒。宜平、宜短,“如鳥啄食”。如“千、反、毛、禾”等字中的短平撇。

      (2)短斜撇:一般在字的左肩部位。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轉筆向左下45°快速出鋒。特點是短小,尖銳,有力。如“牛、升、生、行”等字中的短斜撇。(3)斜撇:一般如同人的胳膊或腿,與斜捺相對而出,呈45°角度。寫法是起筆作頓,然后轉筆向左下,由慢而快撇出,力到鋒端。斜撇要有一定弧度,切忌寫成直撇或彎曲過度。如“人、文、木、米”等字中的斜撇。

      (4)豎撇: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轉筆直下,約在三分之二處,向左下撇出。撇出的地方常有弧形的意味。呈現多半是豎,很少一部分是撇。如“月、用、師、病”等字中的豎撇。

      (5)豎斜撇: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調轉筆鋒向下,寫至一半時向左下45°弧形撇出。通常和橫畫交叉時,豎斜撇和捺呈對稱形式。一般橫畫以上較直,以下則漸成斜撇。如“大、夫、春、火、夾”等字中的豎斜撇。

      (6)直撇:寫法是起筆作頓,然后轉筆向左下呈45°撇出,因筆畫較直,故叫直撇。如:“在、老、考、孝”等字中的直撇。

      第五講

      教學內容: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

      (二)教學目的:通過講解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讓學生掌握正楷筆畫的名稱及寫法。教學過程:

      5、捺:捺,亦同人的手足。古人說,捺的“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捺有斜捺,平捺之分,斜捺往往順著斜撇而來,角度為45°;平捺因在字的下面,大都取逆勢,角度較平,古時講一波三折,有波勢,有折態,有節奏。寫捺最忌一筆拓下,又忌曲折過度;一筆拓下,無波味,不成具體形態;曲折過度,棱角太突出,非常不自然。

      (1)斜捺:落筆宜輕,逐漸向右下呈45°行筆至捺腳處用力稍駐,再徐徐平挑出尖。用筆由輕而重再輕,先提再按又提,速度由快至慢再快,線條由細而粗再細。如:“人、文、木、來”等字中的斜捺。

      (2)平捺:因其角度小,故叫平捺,寫法是順勢逆鋒起筆,轉鋒橫行,隨即向右下行筆,平中略斜,逐漸用力,最后至捺腳處稍駐,平平挑出,筆尖漸漸離開紙面。平捺大都在走之底處用。如:“之、進、這、迎”等字中的平捺。

      6、鉤:是筆畫的附屬物,是由于某些筆畫的連接呼應而產生的。漢朝以前的文字幾乎沒有鉤,漢隸也極少有鉤。鉤本身就起連帶作用,因此,凡鉤都要寫得短小、尖銳、有力。勾時先用力頓一下,隨后才迅速勾出。頓一下,是為了積蓄力量,迅速勾出,才顯得尖銳有力。

      (1)豎鉤:寫法是起筆作頓,隨即轉筆直下,至鉤處先用力頓或向左下挫,然后提筆向左上呈45°勾出。如:“寸、示、可、寺”等字中的豎鉤。

      (2)弧鉤:寫法是輕落筆,徐向右下彎再向左下彎,呈弓背形(起筆和出勾處在一條線上),勾時用力,向左上呈45°勾出。如:“子、手、家、象”等字中的弧鉤。(3)提鉤:寫法是起筆作頓,轉筆直下,至提鉤處略頓,然后向右上呈45°挑出。如:“長、民、良、切”等字中的提鉤。

      (4)橫鉤:寫法是輕落筆,橫向行筆,左低右高,至鉤處略頓呈45°,然后向字心迅速勾出,角度太大太小都不好看。寫橫鉤時要注意兩肩平齊,勾尖對字心。如:“它、皮、寫、字”等字中的橫鉤。

      (5)戈鉤:寫法是起筆作頓,再縱筆向右下弧行運筆,多呈45°;出勾時略駐,再翻筆向上勾出。整個戈鉤,直中帶弧,充滿了力量,形同滿月之弓,富有彈性,氣勢開張。如:“戈、成、我、武”等字中的戈鉤。

      (6)拋背鉤:先寫橫畫,轉折處作頓,折筆成環狀寫彎鉤。勾時稍駐,用力向上勾出。拋背鉤弧度較大,要既圓活,又遒勁。如:“飛、氣、風、氫”等字中的拋背鉤。

      第六講

      教學內容:主副筆

      一般來說,在一個字中,有一到兩筆非常重要,這一筆寫好了,就能使全字的精神為之一振,這一筆(或兩筆)就是主筆,其他筆畫則屬于副筆。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就是以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傳誦千古。

      寫字也是這樣的道理。比如“成字,在它的許多筆畫中,雖然橫、撇在整個結體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夠振作全字精神的,就在于戈勾這一筆是否能寫成功。請找出下列字的主筆:

      心(臥勾)古(橫)水(豎勾)食(捺)

      漢字是一筆一畫積疊而成的,筆畫之間都要連貫呼應,一氣貫通,所以,主筆和副筆需要連貫在整個運筆過程之中。

      我們如果真正領會了主、副筆的道理,就會弄明白為什么在寫一個字的時候,非要改變某一筆的角度,或改變其長短,字才顯得好看的問題。

      用六個字來概括主、副筆,那就是“主筆伸,副筆縮”。


      主站蜘蛛池模板: aⅴ一区二区三区无卡无码|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韩国理伦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无码少妇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四区|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久久青草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