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三山與客泛西湖》鑒賞
原文
綠漲連云翠拂空。十分風(fēng)月處,著衰翁。垂楊影斷岸西東。君恩重,教且種芙蓉。
十里水晶宮。有時騎馬去,笑兒童。殷勤卻謝打頭風(fēng)。船兒住,且醉浪花中。
賞析
上片主要寫三山即福州西湖的優(yōu)美景象,但也透出作者自己的頹放與悲哀。首句以連云的湖水,拂天的翠柳,極寫西湖的遼闊、飽滿、綠意醉人。接二句寫自己,寫自己既得以住在風(fēng)月最佳處,又與這最美的風(fēng)月景象不相稱。“衰翁”一詞,可見其頹唐放逸的心情。“垂楊”一韻,接首句“翠拂空”而來,寫自己領(lǐng)受了“厚重”的君恩,在西湖無柳處補(bǔ)種芙蓉的情態(tài)。
下片賦寫自己游湖的快樂,在快樂中也透出頹放之意。首句承上文描寫西湖之美的語句,再寫西湖之美,但并不重復(fù),因?yàn)榇颂幨且浴八m”的想像,賦予西湖以神仙幻境般的神奇之美。“有時”兩句,暗用晉代山簡醉后倒載而為兒童所笑的典故,寫自己在此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騎馬歸去時,不免為兒童輩所笑的情景,用以形容自己像山簡一樣的頹放。結(jié)韻為加一倍法抒情寫懷,他說自己既然遭遇到迎面而來的逆風(fēng),那么就不再往前行船,索性酣醉于這被風(fēng)激起的浪花中。以“打頭風(fēng)”象征阻礙他的政治力量,以“醉浪花”比喻自己的索性頹放,但也含有不為風(fēng)浪所嚇倒的風(fēng)骨。
全詞用事渾化無跡,意境如同全為白描繪成,口語造就。因此神跡雙清,余味雋永。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zhàn)鎳由降淖髌贰n}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