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為役的成語故事

拼音wú néng wéi yì
基本解釋役:役使。簡直連供給他們役使都不配。自謙才干遠不能和別人相比。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克于先大夫,無能為役。”
無能為役的典故
春秋時期,有一年齊項公派兵攻打魯國,包圍了魯國北部邊垂的小城龍地。齊頃公有一位寵信的將領,名叫盧蒲就魁(kuí),想爭奪戰功,就首先去攻擊龍地的城門,但龍地的守兵很英勇,經過一番廝殺(sī shā),把他抓住了。齊頃公非常著急,趕忙派人送信說:“你們別殺死盧蒲就魁,我答應不進入龍地,愿意與你們講和。”可是龍地的將士們不聽,將盧蒲就魁殺死,并且把尸首擺在城墻上,讓城外的齊軍觀看。為此齊頃公十分氣憤,他親自擊鼓督戰,齊軍拼死作戰,爬上城墻,只用三天時間就攻入龍地,接著又占領了巢丘。衛國同魯國比較友好,衛侯眼見魯國遭到侵犯,就派孫良夫、石稷(jì)等領兵前去援救。衛軍在路上與齊軍相遇。石稷看到齊軍很強大,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孫良夫不同意。衛軍與齊軍交戰不久,便敗下陣來。石稷憂慮地說:“再打下去恐怕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如果損失了軍隊,回去無法向國君報告。請孫先生先帶軍隊撤退,您是衛國的卿土,一旦有所損傷,是我們衛國的恥辱,我先抵抗一陣。”孫良夫撤退了,齊軍卻咬住不放,幸而新筑人仲叔于奚(xī)阻止了齊軍,救出了孫良夫,使他免于遭災。
孫良夫得救后,不肯罷休。他跑到晉國去請求救兵。正巧魯國也派大夫臧孫許來求救晉侯。當時晉國的中軍統帥是克,他掌握著晉的朝政。克本來就與齊頃公有怨仇,他向晉景公請求率兵去援救魯國和衛國。晉景公同意,說:“就用700輛戰車的兵力吧!”可是,克嫌戰車數量太少,請求晉侯再多派一些。他對晉景公說:“700輛戰車,這是從前晉文公時候‘城濮(pú)之戰’的戰車數目。那是因為有晉文公那樣的英明國君,還有像先軫(zhěn )、狐偃(hú yǎn)那樣機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勝利。可我呢?與他們相比能力遠不如他們,我就是做他們的仆役恐怕還不夠格呢,所以我要求派800戰車!”晉景公答應了克的要求,派了800輛戰車給他,讓克率領中軍,土燮(xiè)輔佐上軍,欒(luán)書指揮下軍,韓厥(jué)為司馬,浩浩蕩蕩地向齊國開去。戰斗中,晉國獲勝,齊國拿出許多寶物給晉國,并讓出大塊土地給魯國。晉齊雙方在愛姜結了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無能為役)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乘風破浪 | 《宋書 宗愨傳》:“愨少時,炳問其志。愨答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
鑒影度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2回:“這三人將籃子內物件,一齊擺出仔細瞧看,或者寸紙,或者只字,鑒影度形,一概俱無,又仍一件一件裝入籃內。” |
朝令夕改 | 唐 元稹《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煩,自非有為而為。” |
親上成親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爭奈忒達地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 |
過而能改 |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粗服亂頭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 |
龍爭虎斗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后龍爭虎斗,都是俺鸞交鳳友。” |
打情賣笑 | 曹禺《日出》第三幕:“在地獄一般的寶和下處,充滿著各種叫賣、喧囂、女人詬罵、打情賣笑的聲浪。” |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