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基本解釋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名。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后用來比喻不畏困難;意志堅決。
出處晉 陶淵明《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精衛填海的典故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后來帝王那么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仆,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么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么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么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后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后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并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么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后,變成一只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并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精衛填海)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火樹銀花 |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八斗之才 | 唐 李商隱《可嘆》詩:“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
廢書而嘆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囊螢照雪 | 《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
敲詐勒索 | 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
行不顧言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民不畏死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無關緊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可見字音一道,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大賢學問淵博,故視為無關緊要;我們后學,卻是不可少的。” |
皮笑肉不笑 | 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見陳姨太的粉臉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陳姨太在挖苦她。” |
將功折罪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權饒你將功折罪,點起人馬,隨我追趕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