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強中干的成語故事

拼音wài qiáng zhōng gān
基本解釋指外表好像很強大;實際上很虛弱。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五年》:“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
外強中干的典故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 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 "自古以來, 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 因為它土生土長, 熟悉道路, 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 不好駕馭 (控制) , 一遇到意外, 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 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強中干”) , 怎么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戰斗打響后, 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 很快陷入泥濘, 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 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外強中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木本水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期頤之壽 | 《南齊書·禇炫傳》:“使淵作中書郎而死,不當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頤之壽。” |
價值連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褒善貶惡 | 宋 邵博《聞見后錄》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須是由我始得。” |
南轅北轍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
回光反照 | 元 楊暹《劉行首》第三折:“陽臺霧鎖,楚岫云遮,棄死歸生,回光返照。” |
志在千里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出頭露面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孫二娘從小出頭露面,況是過來人,慣家兒,也不害什么羞恥。” |
時易世變 | 晉 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
止于至善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