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語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基本解釋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wù)摗P稳莶荒芟嗵岵⒄摚荒芟啾取?/p>
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不可同日而語的典故
戰(zhàn)國中后期,各諸侯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從而出現(xiàn)了,“合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聯(lián)合進(jìn)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jìn)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當(dāng)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游說秦惠王,結(jié)果沒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趙國游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后來到燕國,才得到一些資助。接著,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
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guān)系:“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現(xiàn)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和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yōu)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yōu)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個弱了,就要割地,也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
趙肅侯年紀(jì)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面臨的形勢:“其實,山東境內(nèi)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兩千里,軍隊幾十萬人,戰(zhàn)車千輛,戰(zhàn)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南、東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現(xiàn)在各國中秦國最忌恨趙國,但為什么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原來是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后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么戰(zhàn)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
趙肅侯聽到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著問蘇秦應(yīng)該怎么辦。于是蘇秦說道:“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fā)現(xiàn)各諸侯國的土地合起來五倍于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shù)量十倍于秦國,如果六國結(jié)成一個整體,同心協(xié)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時間里來談?wù)撃兀俊?/p>
接著,蘇秦又講了一些如何具體搞合縱的方法和策略。趙肅侯聽完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諸侯國得以安寧,我愿意誠懇地傾國相從。”
于是,趙肅侯給了蘇秦許多賞賜,用來讓他游說各諸侯國加入合縱聯(lián)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可同日而語)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可多得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斗雞走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斗雞走狗。” |
居功自滿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lián)u旗這樣的人,平時居功自滿,遇到艱難的時候又不肯同心協(xié)力,常發(fā)怨言。”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wù)》:“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反哺之私 | 晉 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
百川歸海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xùn)》:“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yè)而皆務(wù)于治。” |
反求諸己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 清·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fēng)子傳》:“其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耶?” |
處之泰然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