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雀的成語故事

拼音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què
基本解釋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同“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爵”。
出處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yǎng)回頭》:“大小文武官員,都是助紂為虐,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雀,甚非計也。”
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雀的典故
某一日,孟子的幾個學生針對夏、商兩朝滅亡的原因展開了激烈地辯論。天命派認為桀和紂的滅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沒法與天意抗衡。有人立即反駁說:“明明是人意嘛,哪里是什么天意!孔子‘說:‘天何能言?以人代言之。’即使是天意,也是通過人力來實現(xiàn)的。把一切因果都說成天意,人的努力還有什么意義呢?”雙方爭執(zhí)不下,一道去請教孟子。孟子仔細聽了雙方爭執(zhí)的理由,分析道:“桀和紂之所以滅國亡身,不是什么天意,原因在于他們失去了民心,一個失掉百姓支持的國君當然要失敗了。
一個君主要想取得天下,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首先取得百姓們的支持,百姓不支持的事情肯定辦不成。怎樣才能取得百姓支持呢?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深得民心。民心是很容易爭取的。”這時有人提出質(zhì)疑:“紂王造鹿臺,百姓并不支持,但百姓被迫無奈,還是把鹿臺造起來了。”孟子說:“鹿臺是造起來了,但紂王卻為這件事惹怒了百姓,紂王最后還是自殺了。這樣看來,鹿臺建成對紂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呀。”有的學生不愿問題節(jié)外生枝,對孟子說:“先生,您還是說說桀紂亡天下的原因吧。”孟子說:“好吧,我們回到原來的話題。還是先說說怎樣取得民心:首先是為百姓著想,做百姓喜歡的事情,解決百姓的疾苦,讓他們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凡是百姓討厭的事情就萬萬不可去做,更不能強迫他們?nèi)プ觥!泵献诱f得有些興奮,站起來繼續(xù)說:“我打個比方,國君施行仁政,愛護百姓,百姓就像百川歸海一樣涌向國君的周圍。你們都知道,水獺是專門靠吃魚為生的,水獺一經(jīng)出現(xiàn),魚類必然潛往深水;鷹隼專吃小鳥,小馬看到鷹隼了一定會飛向樹林深處。所以說,是水獺代替深水將魚兒趕來,鷹隼為叢林聚積鳥類,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雀者,鹯(zhān)也。由此可見,是桀紂把百姓驅(qū)趕到商湯王和周武王那兒去的。總之,梁紂的滅亡是因為人心向背,絕非什么天意。天意大難把握了,我們還是多盡人力吧。”弟子們聽了,都表示滿意。
任何君主殘酷剝削百姓,使百姓活不下去,百姓必然奮起反抗,最終導致改朝換代。中國的26部史書記錄26個朝代的興亡史,考其緣由,就是亡國之君見利忘義,干下了“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雀”的蠢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雀)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高屋建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
尾生之信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如臂使指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
心里有鬼 | 莫應豐《將軍吟》第28章:“你這個小子,心里有鬼,不甘心。” |
夜深人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深夜人靜,為何叩門?” |
楊柳依依 |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
鳳毛麟角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 |
下臨無地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
聊以自慰 | 漢 張衡《鴻賦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緒,乃為之賦,聊以自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