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指棄薪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ì zhǐ qì xīn
基本解釋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磐傳》:“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
噬指棄薪的典故
東漢時期,汝南安成人蔡順以孝聞名天下,他從小失去父親,靠母親扶養他成人。一次他外出打柴,家里來了客人找他,蔡母左等右盼不見他回來,就咬自己的手指頭,蔡順心有所感,立即丟掉柴禾跑回家問母親有什么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噬指棄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燈蛾撲火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倒來戲弄老娘!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 |
手下留情 | 《庚子風云》:“在這幾個當口,趙三多明明可以乘虛而入,將王成德擊倒,他卻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讓過了。” |
自暴自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走馬觀花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苦思冥想 | 巴金《創作回憶錄 關于<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制濫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
動蕩不定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
當機立斷 | 漢 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
源源不斷 | 《孟子 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