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虧一簣的成語故事

拼音gōng kuī yī kuì
基本解釋(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點而沒有成功。
出處《尚書 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功虧一簣的典故
古時,有一個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論嚴寒酷暑,廢寢忘食地從遠處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終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這一天也如往常一樣,雞剛叫就起床開工,一筐又一筐,眼看著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來,認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后,他總認為只有一筐土而偷懶,所以這一筐土至死他也沒堆上,終究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還是沒有堆成(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功虧一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絲不茍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師心自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鐵郭金城 | 清·馮桂芬《公啟曾協揆》:“大軍一至,朽珠枯木亦助聲威;大軍不至,則鐵郭金城將淪灰燼。” |
如臂使指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
如法炮制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 |
膽寒發豎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為子孫之戒。” |
經緯天下 | 《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
必由之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 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