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
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仿如良師益友,雖然面對的是不同的事實,卻能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理念,常有茅塞頓開之感。
書中重點闡述了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項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時間,重視工作的貢獻,善于利用各人的長處,集中精力于重要領域,善于做有效的決策。
“善用時間、關注結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決策”此五項說起來容易,落實到具體問題中,無不關系到個人的認知、領悟、溝通、總體掌控能力。對于管理者而言,有效決策應該是至關重要的,修煉有效的決策能力,必須掌握足夠的信息、規則、文化。
德魯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個特征:第一、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貢獻在于:創造新思想、遠景和理念;他的原則是:我能做那些貢獻?第四、在選用管理者時,要注重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第五、要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選擇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第六、只做有效的決策。
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管理者,養成好的管理習慣呢?通過學習感受到,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養成五個好習慣:
第一、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時間。他們會系統的工作,善用這些有限的可控制的時間。時間管理非常重要,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很重要,決定了個人的成效。
第二、有效的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將自己的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常自問:“對我服務的機構,在績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貢獻?”永遠強調的是責任。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重視勤奮,但忽略成果。對于重視對外界貢獻的人來說,他們能為適應新職位而變,能適應不同的價值觀承諾而變。重視貢獻的人,因為都有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心理動力,會讓別人充分了解自己,也總想了解別人需要什么,發現了什么以及理解了什么,因此會重視互相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發展以及培養他人,不為組織的內部所惑,跳出組織之外,視線從“內部事務、內部工作、內部關系”轉移到“外部世界”------組織的成果,從而達到組織的真正目的。、
第三、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同事的長處,下屬的長處。“見人之所長以及用人之所長”管理者要善于抓住有利形勢,做他們想做的事。這就要求個人要知己知彼,古人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充分溝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善于利用不同的人的優點,共同完成任務。
第四、有效的管理者要集中精力于少數重要的領域。在這少數重要的領域中,如果能有優秀的績效就可以產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設定優先次序,而且堅守優先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則。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否則反倒一事無成。管理者專心一志,第一項原則是擺脫已經不再有價值的過去。人遭遇了重大的失敗,改正并不太難,他們能檢討自己。可是昨天的失敗和成功,卻能留下無盡的影響,遠遠超出其有效期。所以有效管理者必須經常檢討他們和同事的工作計劃,要經常問:“如果我們還沒有進行這項工作,現在我該不該開始這項工作?”如果不是非辦不可,他們就會放棄這項工作,或者將它擱置起來。至少他們不會再將資源投入到不再產生價值的過去。而對于已經投入的最佳資源,尤其是非常匱乏的人力資源,他們會立即抽調出來,轉而投入未來的新機會。推陳才能出新,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原則。其次是先后次序的考慮。以下是幾條可幫助確定先后次序的重要原則,每條都與勇氣密切相關:1)重將來而不重過去;2)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到困難;3)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能盲從;4)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試看許多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科學家,與其說他們的研究能力決定了研究成果,倒不如說他們尋求機會的勇氣決定了研究成果。同樣道理,在企業經營方面,成功的事業,不是遷就現有產品開發新產品的事業,而是以開發新技術或開發新事業為宗旨的事業。當然,如果說創業有風險、有艱辛、又不確定性,那么不管創新是大是小,同樣是有風險、艱辛和不確定性。化機會為成果,肯定比解決舊問題更有生產性。解決舊問題不過是恢復昨天的平衡而已。有足夠的勇氣,才能決定真正該做和先做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時間和任務的主宰,而不會成為他們的奴隸。
第五、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善于做有效的決策。決策是一種判斷,是若干方案中的選擇。所謂選擇,通常不是“是”與“非”間的選擇,最多只是“大概是對的”與“也許是錯的”之間的選擇。他們知道有效的決策事關處事的條例和秩序問題,也就是如何按正確的次序采取正確的步驟。他們知道一項有效的決策,總是在不同意見討論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它決不會是一致意見的產物。他們知道快速的決策多為錯誤的決策,真正不可或缺的決策數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決策。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彼得通過研究發現做重大決策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特性:他們解決問題,都著眼于最高層次的觀念性認識。他們先透徹的思考該決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決定的原則。換句話來說,他們的決策,并不是為了適應當時的臨時需要,而是戰略性考慮。他們的決策具有以下五點特征:1)要確實了解問題地實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那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2)要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換言之,應找出邊界件。3)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么,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什么條件,然后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和讓步事項,以期該決策被接受。4)決策方案要同時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5)在執行過程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當一切條件具備時,現在就只等著決策了,該采取什么行動,也是應該清清楚楚,明擺著的時候,不幸的是,許多人到這一步反而猶豫起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決策那么不受歡迎,那么難受,那么不容易。到了這一步,不但需要判斷,更需要勇氣。到了這一步,有效管理者絕不會說:“讓我們再研究研究。”否則,只證明該管理者缺乏膽識。沒有膽識的人可能失敗一千次,有膽識的人則只失敗一次。不要讓自己優柔寡斷再去浪費別人的時。
綜上所述,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要培養一種好的心理素質。首先,要養成不急不躁的心理,這樣才能考慮長遠利益;其次,要有一顆包容心,這樣才能不至于為了自身利益而不顧全局利益,又一顆包容心,才能讓他人充分發揮他人的長處,容他人之短處;堅持才是卓越之道。因此,學習是無止境的,管理大師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值得我們認真去讀、必定會有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