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翻譯外國電影的軟件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翻譯外國電影的軟件篇一

      從2010年上海的“柔性退休”,到今年下半年即將展開調研的“彈性退休”,延遲退休(以下簡稱“延退”)已開始一步步逼近我們。既然“延退”已成大勢所趨,我們不妨期待著“延退”政策更人性化、更切合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也期待著企業能在新政策的約束下,更合理、規范地處理好新老員工的勞動關系。

      2024年6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相應推遲退休年齡,應該說是一種必然趨勢。隨后,各大門戶網站的網絡調查卻顯示,超九成網友表示不愿意推遲退休。人社部的“大勢所趨”論在網絡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對。那么,人社部提出的“延退”到底能否行得通呢?

      1.誰贊成誰反對

      在這一輪贊成與反對的浪潮中,贊成者高瞻遠矚,反對者旗幟鮮明。顯而易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和公務員是最希望“延退”的。因為他們在職期間,工作壓力不大,還無需繳納養老保險,甚至還有機會享受“三公”消費,搞點“灰色收入”,巴不得“永不退休”;國企老總和高管們也不想早早退休,因為只要不退休,就可以繼續拿著高達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年薪。

      但是,對那些盼望趕緊熬到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度日的普通勞動者來說,對那些月工資只有一兩千元的普通勞動者們來說,他們對“延退”的看法卻截然不同。他們盼望著早日退休,能按時領取養老金,使本來很艱難的生活得到些許改善。

      2.壽命延長就該延遲退休么

      人社部提出推遲退休年齡的理由之一是“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并列舉少數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比我們高,認為我們應該與國際接軌,也應提高退休年齡。那么,壽命延長就一定要推遲退休年齡嗎?

      其實,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國家把退休年齡定在65歲以上,大多數國家仍規定在60歲左右。例如,科威特為50歲;意大利57-65歲;希臘58-65歲;日本60歲;法國60歲;印度60歲;巴基斯坦60歲;越南男60歲,女55歲;俄羅斯男60歲,女55歲;白俄羅斯男60歲,女55歲;烏克蘭男60歲,女55歲;烏茲別克斯坦男60歲,女55歲。

      一些國家雖然法定退休年齡定得較高,但那是全民享有的基本養老金的年齡,并非真實的退休年齡。因為很多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與我們不同,他們是全民覆蓋,窮人優先。他們的養老金分三種:基本養老金、補充養老金和補貼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全民統一標準,不管是農民還是工人,不管是軍人還是普通勞動者甚至是公務員,也不管過去繳沒繳過養老保險,繳了多少養老保險,到了法定退休年齡,都有資格領取統一標準的基本養老金,這就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老有所養”。一些國家所說的法定退休年齡實際上是領取全民基本養老金的年齡。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全民基本養老金制度,所以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與這些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

      補充養老金:根據個人養老保險的繳費情況,對基本養老金進行補充,體現“多繳多得”的原則,滿足職工的個性化需要。補充養老金的多少取決于工齡、繳納養老保險的年限及繳費額,職工可以在法定退休年齡前退休,但領取的補充養老金就相應少些。我們常說的養老金其實是和國外的補充養老金屬于同一性質。

      補貼養老金:如果退休人員贍養的家庭成員多,則根據家庭財產、收入和負擔情況,給予補貼,使老年人退休后的家庭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很多,體現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1

      例如,德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為62歲。英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5歲,女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為62.6歲。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為62.1歲。英國6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就是針對發放基本養老金的年齡,在2024-2024財年,所有到了65歲的英國公民,都能領到每周107.45英鎊的基本養老金。西班牙的65歲退休年齡為全額養老金年齡,即如果65歲退休時工齡滿40年,養老金標準為退休前工資的97%。法律允許職工60歲退休,只是領取的養老金標準會相應降低。提出推遲退休年齡,不能只看到少數國家退休年齡比我國高,卻不分析這些國家退休年齡與壽命和工作年限的關系。

      我們再看壽命。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人口預期壽命為73.3歲,世界排名第80位,僅高于非洲、太平洋島國,以及其他地區有限的幾個國家,甚至連利比亞、敘利亞、越南、巴勒斯坦、馬來西亞、委內瑞拉、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都不如。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73.3歲為2010年出生的嬰兒的預期壽命,不是2010年人口的平均壽命。一般來說,出生得越早,壽命越短,這與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及勞動強度的減弱有關。再有,由于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嬰兒出生率降低,這樣,從嬰兒到成年人口的成活率就相對提高了,預期壽命就會延長。所以,不應該只看預期壽命延長多少,還要看延長的原因。如果只考慮到嬰兒出生率的下降對壽命延長的貢獻,那成年人的實際壽命延長的歲數肯定要低于統計數字。

      中國法定男性60周歲退休,女性職工50周歲、女性干部55周歲退休,領取養老金的平均年限為13年。2010年日本人口的預期壽命為83.2歲,60歲退休后領取養老金的平均年限為23年,幾乎是我們的兩倍,即使日本把退休年齡提高到70歲,他們退休后領取養老金的年限才與我們現在的相當。

      工作年限不僅取決于退休年齡,還取決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由于中國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我們很多人初中畢業后就進入了勞動力市場,而發達國家大多讀完大學或職業學校才進入勞動力市場。根據聯合國的報告,中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5年,發達國家一般都在10年以上,挪威12.6年,新西蘭12.5年,美國12.4年,德國12.2年,澳大利亞12.0年,以色列11.9年,瑞典11.6年,韓國11.6年,加拿大為11.5年,日本11.5年,法國10.4年。接受過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中國僅為38.4%,而歐美不少國家達到了80%以上,捷克為99.8%,德國97.2%,美國89.7%,挪威為87.3%。

      我們按中國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年齡為18歲計算,到60歲退休要連續工作42年,工作年限占預期壽命的66.1%。日本規定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為22周歲,同樣是60歲退休,日本人只工作38年,工作年限占壽命的45.7%。

      從以上分析看,雖然我們的預期壽命延長了,但勞動時間仍占了人生的2/3,用于學習和休閑的時間只占1/3。而發達國家恰好與我們相反,他們一生的大半時間用在學習和休閑上,因此不能簡單地把“壽命延長”作為“延退”的理由。

      3.推遲退休或將降低幸福感

      人社部還認為,我國經濟發展了,理所當然應該推遲退休年齡,并稱這是“大勢所趨”。筆者不禁要問,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推遲退休、讓人勞動的時間更長嗎?

      在人類初期的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經濟處于原始狀態,人們一天不勞作,就要一天餓肚子,根本不可能享受休閑。因此,人生下來能行走就要勞動,或獵取動物,或摘果子,一直勞作到死亡,根本就沒有“退休”這個概念。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的勞動收獲量也漸漸增大。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一直到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經濟一直是各種社會形態發展的主旋律,當某種生產關系不能滿足生產力的發展時,這種生產關系就會被新的生產關系所替代,以順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由此,人類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進步。

      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就是要確保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高生產力,解放勞動力,讓人的勞動時間不斷縮短,讓人的休閑時間不斷延長,增進人分享勞動果實帶來的幸福感。所以,評價一個社會發展沒發展、人民幸福不幸福,完全可以用社會中勞動人民享受的休閑時間來量度,休閑時間長了,說明社會進步了,人民更幸福了,這比用gdp衡量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程度更靠譜。

      德國1889頒布了《老年和殘疾人保險法案》,法案規定,工人工作時須繳納養老保險,70歲時可以退休,領取養老年金。工業革命讓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生產效率極大提高,工人享受的休閑時間也隨之延長,于是,從1916年起,德國把法定退休年齡降到了65歲,而實際平均退休年齡為62歲。

      英國也是如此。1908年英國頒布的《養老金法案》規定,居住在英國的年滿70歲的英國人,如果年收入不超過21.1英鎊(相當于今天的1600英鎊),就有資格每周領取養老金,單身老人為每周5先令(相當于今天的19英鎊),夫妻老人為每周7先令6便士(相當于今天的29英鎊)。法案頒布當年,就有569038人申請了養老金。同樣,隨著經濟的發展,英國后來把退休年齡降到了65歲(女性為60歲),這也是全民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年齡。

      工業革命后期至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實際退休年齡基本上穩定在60歲左右,哪屆政府也不敢輕易提出推遲退休。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競選連任失敗,這與他提出推遲退休年齡4個月不無關系,而他的競選對手奧朗德的競選綱領就是維持60歲退休不變,因此贏得了民心,入主愛麗舍宮。

      德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但歷屆政府同樣不敢貿然提出推延退休年齡。默克爾政府有意調高退休年齡,但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提出從2024年1月1日起,用12年的時間把退休年齡延長一年,即一年延長一個月;然后再用6年的時間把退休年齡延長一年,即一年延長兩個月,到2030年把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即使這樣,還是遭到學者和工會的尖銳批評,認為這不但是變相縮減養老金,也會阻礙年輕人就業,擠壓年輕人的發展空間。所以說,德國到2030年能否執行67歲退休的政策還是個未知數。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者創造出來的財富也不斷增加,我們有能力縮短勞動者的勞動時間,雖然沒有縮短退休年齡,但每周的休息時間從過去的一天,延長到一天半,一直到現在的兩天。但是,現在能夠享受每周兩天休息日的,基本上只限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職工,以及部分外企和股份制企業職工,對大多數私營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來說,“一周雙休”仍是一種奢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居民預期壽命卻增長緩慢,多數勞動者的休閑時間也并無明顯增加。夸張點說,我們的gdp是以犧牲百姓的健康和幸福換來的。1978年越南人口的預期壽命為53.0歲,至2010年增長到74.8歲,32年增長了21.8歲。而中國這32年的預期壽命從66.5歲增長到73.3歲,僅增長了6.8歲。

      經濟理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事實都證明,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為了延長勞動時間,而恰恰相反,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放勞動力,縮短勞動時間,讓勞動者享受更多的休閑。

      4.養老金虧空誰之錯

      人社部和一些體制內的研究機構還把養老保險基金出現虧空作為推遲退休的理由。筆者認為,這才是提出推遲退休的本意,也就是說,養老保險基金賬戶“入不敷出”了,將來的養老金支付存在風險。

      中山大學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曾給相關決策部門撰寫過一份研究報告,里面詳盡指出了“延退”的利好。申曙光認為:“晚退5年,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養老金,同時又多收5年的養老保險,一來一去就有10年養老保險基金的差距。從全國看,每年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

      筆者發現,鼓吹推遲退休年齡的人大部分都是不繳養老保險的人,因為推遲退休可以讓他們自己獲得更大的收益,而繳養老保險的人的利益卻受到損失——這明顯帶有損人利己之嫌。

      其實,這筆賬不需要大學教授來算,有小學文化就可以自己算出,推遲5年退休,對企業職工來說,那就是多繳5年的養老保險,少領5年的養老金,百姓里外要吃10年的虧。

      2024年6月19日《檢查日報》發了題為《7省市清理發現7萬多吃空餉者 1年消耗10億左右》的文章,文章指出,全國到底有多少公職人員在“吃空餉”?每年吃掉納稅人多少錢?這個問題或許沒有人能說清楚。但從清理結果看,如果以年人均消耗財政支出5000元至2萬元計算,完成清理工作的7個省份一年共增加支出3.5億元至14億元。我們以一個省每年被“吃空餉”冒領1.5億元算,中國政府財政每年就流失50億元。現在不去設法填補漏洞,而是要向企業和在職職工要口糧,顯然是“舍卒保車”之舉。

      根據人社部近日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4月底,中國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人數已達1717萬余人,接近事業單位職工總數的一半。由此我們可以推算,全國事業單位職工總數至少為3434萬人,這些人幾乎都不繳養老保險。如果再加上政府公務員、軍人等不繳養老保險的人,中國約有4700萬這樣的群體,而這些人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一般都要超過企業退休職工。

      再來算筆帳,養老保險企業繳納工資的20%(上海市為22%),個人交納工資的8%,合計就是28%。根據人社部發布的《2011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2452元,而中國不繳養老保險的人的工資要高于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我們按5萬元算,一個人全年繳納的養老保險金就是1.4萬元,4700萬不繳養老保險的人一年欠下的養老保險金就是6580億元,而2011年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6895億元,“漏網”的養老保險金占收繳養老保險金總額的39%。如果全國養老基金賬戶里一年加上這6580億元,養老保險基金還會虧空嗎?

      所以,養老保險基金虧空的根本原因還是養老保險制度問題,是“雙軌制”造成的虧空,因為有一群人一分錢的養老保險都不繳,卻由政府財政和納稅人養活著,正如有關專家所講:“養老金‘雙軌制’是人吃人的制度。”

      日本“養老產業”的培育之路

      在日本,養老已發展成了極具活力和市場前景的巨大產業,未來的市場規模之大實難預估。日本的養老產業已開始搶占中國養老市場。快速老齡化的中國,今后如何養老,將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劍。日本養老產業的培育經驗值得中國借鑒。在此基礎上,如何結合自身國情,盡快探索出適合中國的養老之路來,恐怕已是當務之急。

      對任何社會而言,養老都是沉重的負擔。但正所謂“危中有機”,正遭遇全球第一波老齡化浪潮沖擊的日本,已將養老發展成了極具活力和市場前景的巨大產業,業內普遍認為,未來的市場規模和潛力之大實難預估。

      筆者就日企今后在華發展前景詢問過多位日本政商界名人,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汽車、家電等傳統制造業或許將日薄西山,但在環保節能以及養老等領域,可大有作為”。

      日本生命保險基礎研究所預測稱,中國2040年的老齡化率(注: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率)將超過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屆時僅老人護理市場規模就達100萬億日元,遠超過日本。

      從現實來看,當前中國老年人消費市場的開發仍進展緩慢,整個養老產業則被稱仍處于“沉睡”階段。在如此龐大的老年需求,及潛在商機的吸引下,日本企業已開始悄無聲息地陸續進入中國市場,開始試水、探路(詳見拙文《日本護理企業搶占中國養老市場》)。

      何為“養老產業”

      在日本,存在“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顧名思義,“養老事業”主要指由政府主辦、以老年人為對象的公共服務事業,整體上是非營利性的。日本為此還頒布了眾多法律來確保其公平、公正。

      與之相對,“養老產業”則多為民間資本經營的面向老年人的營利性事業。在日本,“養老產業”主要分為六大塊:老年住宅(收費型老人公寓、老人集體住宅、晝夜看護服務旅館等)、老年金融(終身險、看護險、特殊醫療保險、養老金代管等)、家政服務(家務、保健護理、登門洗澡等)、福利器械用品(療養床、輪椅、拐杖、多功能便池等)、文化生活服務(老人旅行、老人大學、體健等)、其他(老人生活用品開發、銷售)。

      總體而言,養老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等特點,并對上下游產業具有帶動效應。老齡人口的增加無疑會拉動醫療衛生、休閑保健、托管托養、家政服務、文化娛樂、信息咨詢等老齡人群服務需求的增長。

      不管是“養老事業”,還是“養老產業”,其最大的課題仍是護理問題。日本在1997年12月制定了《護理保險法》,并從2000年4月起實行“護理保險制度”。護理服務分為居家護理服務和設施護理服務兩大類。僅居家護理服務的種類就多達14種。

      護理保險的實施,讓日本利用護理服務的人數驟增。企業、醫療機構,農業協會、npo等各主體的參與,也使得日本護理市場在競爭中不斷擴大。據統計,日本護理產業吸收的就業人員主要集中在社保領域,僅家庭護理員就已達到40萬,將在護理設施工作的人計算在內的話,護理從業者將超過100萬,這一規模超過汽車產業的員工數。

      “養老產業”何以興起

      目前,日本方面盯準的主要是以中國先富階層為對象的高端養老市場。整體上尚蹣跚學步的中國養老產業應如何拓展,養老產業模式應如何構建,都還很不明朗。

      反觀日本,早在1950年代就開始為養老做準備。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護法》明確提出國家責任、無差別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據此,日本政府遍設養老院,重點救濟無依無靠的貧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繼出臺《國民健康保險法》、《國民年金法》,確保養老、醫療實現全民覆蓋。這些舉措成為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的制度保障,同時也意味著日本的社會保障從救助走向保險(詳見拙文《日本通往“最適宜養老國家”之路》)。

      1963年,日本制定頒布《老年人福利法》,這是“福利六法”體制(注:指“兒童福利法”、“身體障礙者福利法”、“生活保護法”、“精神障礙者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母子及寡婦福利法”)的第五部法律,也是專門針對老年人的一項法律,被譽為“老年人憲章”。

      這一法律確立了日本老年人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提出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尊敬老年人”、“促進老年人自覺”、“確保老年人社會參與機會”,并明確規定,國家和地方政府負有增進老年人福利的責任。

      經過這一系列的積累鋪墊,1970年代,日本的養老產業開始興起。在當時,整個日本社會開始走向老齡化。僅靠“養老事業”已不能滿足養老需求,于是民間資本被鼓勵參與養老領域。

      1974年,日本厚生省(注:現厚生勞動省)公布“收費養老院設置運營指導方針”,對養老機構的屬性、設施標準、人員配置、服務標準和優惠貸款制度等做了明確規定,并要求養老機構每年都需向相應的政府部門提交報告,接受其行政指導和監督。

      這一規范的提出無疑是很有必要的,但仍然未能有效地杜絕商業利益驅動下的市場混亂,當時的日本一度出現養老機構亂立、養老產品亂開發的局面。

      為此,1980年代,日本政府不得不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并開始導入“銀色標志”制度,成立由消費者和廠商代表及學者等組成的“銀色標志認證委員會”,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老齡產品和服務及其廠商進行認證,并將相關信息向社會公開。

      到了1988年,社會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更加旺盛。為此,日本政府對社會福利及醫療事業團體法進行大幅修改,為民間興建或經營具有醫療、看護功能的福利設施提供低息,甚至無息貸款,并給予稅收優惠。市場需求旺盛,加上政府的此些舉措,無疑極大地推動了日本養老產業的蓬勃發展。

      1994年,日本的老齡化率超過14%,正式迎來所謂的“老齡社會”。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會福利展望懇談會發表《21世紀福利展望》,提出應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為目的的利用型體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臺影響很大的“新黃金計劃”,即新的《推進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戰略》。這一“10年戰略”主要包括充實地區服務、支援老年人自立、綜合實施癡呆癥老年人對策、促進社會參與等內容。

      同時,以護理社會化為目標,1997年制定《護理保險法》,第一條即規定:“隨著年齡增加,身心變化帶來的疾病需要護理,??制定護理保險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國民的保健醫療水平,增進社會福利”。

      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注:現財務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譽為是“黃金計劃21”。這一基本方針規定:要建設充滿活力的老年人形象;維護老年人尊嚴;支援自立;建設互助地區社會;提供利用者滿意服務等。

      至此,日本的養老產業基本上蓬勃發展了起來。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日本老齡化的日益嚴重,日本的養老產業也隨之水漲船高,目前已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之一。

      但即便如此,日本的“養老產業”和“養老事業”也仍然處于無法完全滿足養老需求的狀態。就拿最基本的老年人專門護理人才——“介護士”而言,一般都必須修完13門必修課,并通過介護士統考后才能拿到資格證,然后在統一法律規范下持證上崗,但目前約50萬名介護士,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介護士匱乏正成為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

      不過,與之相比,中國的養老不論是法律建設,還是政府及民間資本的參入方面,都嚴重滯后。按照目前的應對節奏,根本無法迎接快速老齡化的挑戰。未來如何養老,將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劍。在借鑒日本等國經驗的基礎上,如何結合自身國情,盡快探索出中國的養老之路,恐怕已成中國的當務之急。

      翻譯外國電影的軟件篇二

      怎樣讀外國文學名著

      文/甘來

      外國文學名著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其深厚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內涵。閱讀外國文學名著不僅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進一步了解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拓寬藝術視野,感受世界藝術給人類帶來的極大樂趣。然而在閱讀中,很多朋友不得要領,領略不到文學作品中的思想之美和藝術之美,作為一名中文專業的學生,很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閱讀經驗。

      名著的選擇。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任何作品的。不同的年齡層、性格和文化背景會有不同的閱讀偏好。如果你向往自由、愛好旅行歷險,可以選擇《魯濱遜飄流記》;如果你總是煩惱郁悶、浮躁不安,可以嘗試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如果你非常善感,讀讀《茶花女》、《羊脂球》,它們讓你催然淚下;如果你愛好哲學、詩歌,可以選擇《圣經》、紀伯倫、泰戈爾,其中的思想之韻讓你遐想。另外,選擇一個好的譯本也不容忽視。錢鐘書先生說,好的譯作仿佛是原著的投胎轉世。周國平先生也說,名著在名譯之后誕生。讀一本翻譯得不成功的名著,不但難以體會到作品的藝術之美,還往往會造成對作品思想的誤解、扭曲,甚至排斥原著。在國內被公認為較好的譯本有朱生豪譯的莎士比亞作品,傅雷譯的羅曼.羅蘭作品,汝龍譯的契訶夫作品,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楊絳譯的《堂吉訶德》、郭沫若譯的《浮士德》、蕭乾譯的《尤利西斯》、李健吾譯的《包法利夫人》、茅盾譯的《三個火槍手》、《西門的爸爸》等等。這些譯本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是因為翻譯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楊絳女士為了譯《堂吉訶德》,專門苦學了西班牙語,傅雷先生譯巴爾扎克的《幻滅》用了三年半時間。很多翻譯家一生只譯一兩個作家的作品,對原作者的行文風格、生活背景都深有感觸。

      閱讀方法。首次閱讀一本作品可以進行粗讀,如果讀了幾十頁后仍不能投入到作品中去則不宜強讀,應過段時間再讀。這其中原因可能是自己知識不夠,思想不成熟或者心情原因造成的。外國名著往往涉及到社會制度、風俗習性、宗教信仰(西方幾乎人人信教)、戰爭等諸多因素。因此在閱讀前應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初讀之后不宜馬上進行二次閱讀,應待思想冷卻之后再進行精讀。精讀是一個漫長思考、深入體會作品的過程。你可以完完全全投入到作品中去,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閱讀過程中突發獨到的見解、喜歡的意境可以用筆記下來。每次讀完書后沉思默想一會兒,回味一下書中的細節。你有什么想法?“降龍十八掌第七式是什么?小紅向王熙鳳“說奶奶”一段里共講到了幾個人物?辛伯格航海到達的第一個地方是哪里?”有讀者曾經這樣考驗別人精讀的程度。靈感允許的話還可以寫一些隨感,之后可以看看相關的書評或資料,看看自己的看法會不會和別人的一樣?如果找不到,書的序言也不錯。

      經典的東西是永遠讀不厭的。“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次閱讀也會誕生一千個哈姆萊特。相信聰明的你在反復閱讀之后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尺度,從而創造自己的生活。

      翻譯外國電影的軟件篇三

      外媒如何“妄”譯中國

      3月16日,李克強總理在回答央廣記者提問時說:“人在做,天在看;權在用,云在看。”

      對于總理引用的這句俗語,現場翻譯為:man is doing, heaven is is watching how power is used.總理答記者問愛用典故,翻譯著實在發布會上秀了一把,以至于翻譯很難不成為新聞。三年前,李克強首次總理答記者問時,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成了翻譯學者的研究對象。現場翻譯和多數外媒都采用了這種表述: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經濟學人》直接用了“a talker or a walker?”作為標題。

      最近一次引發外媒翻譯熱潮的,是中紀委網站在3月1日的刊文《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紐約時報》將之譯為:the promises of a thousand people aren’t worth the truth of one adviser。

      遺憾的是,似乎這位記者并沒有理解到“諾諾”的恭順之意。另一家外媒則根據其所指的“諾諾”應答之聲,自造了“yes”的“復數”形式,譯為“yeses”。

      當然,對于國外媒體的駐華記者而言,這并不是難度最高的。面對一個具有特色的復雜中國,外媒與時俱進地翻譯中國,是他們隨時要面對的艱巨挑戰。

      “***”的n種譯法

      十八大后,“***”迅速在社交網絡和市場化媒體上流傳。外媒記者們大都知曉這個詞來自陜西方言,“大大”有父親或伯父的含義,可究竟如何翻譯還是讓他們犯難。

      《紐約時報》最初直譯為xi big big,并解釋含義uncle xi或daddy xi,最近的報道更多地選用xi papa。英國《衛報》記者則堅持要用big daddy xi,因為在韋氏字典里big daddy有著代表權威和長者的含義。《紐約客》的歐逸文則中和了前面幾種翻譯:big uncle xi。

      關注中國政治動向的外媒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報道習近平動向的機會。“學習中國”是一個可以學習總書記著作和語錄的app,甫一發布,《紐約時報》和英國《每日電訊報》均借網友之言,稱其為little red app,這一用法演化自“紅寶書”(little red book)的譯法。

      或許對外媒記者而言,最難翻譯的還是中國領導人的語錄。

      習近平也經常引用典故、習語,人民日報評論部甚至專門編輯了一本《習近平用典》,有些也成為外媒研究的對象。“打鐵還需自身硬”初次提出來時,現場的中方譯員翻譯為: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外媒對這句話的譯法不下八種。其中“自身”究竟指什么,外媒各自有不同的理解。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是“鐵錘”: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美國人cnn和《紐約時報》則認為是“打鐵的人”: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

      大抵為了避免混淆,新華社事后發布的英文版中索性不再提及“打鐵”的事,只強調“自身要正直”,意譯為: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e must first of 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

      在去年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閱兵上,外媒對“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的譯法大同小異:“comrades, es, you have worked hard”,也有“hello comrades, hard-working comrades”等說法。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中,“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老外們將其翻譯為the “check the mirror, fix your clothes, take a bath, see the doctor” campaign,聽起來更像是父母給孩子的生活指南。

      相比于這些易于理解的話語,“不折騰”可謂最難翻譯的領導人語錄,讓現場翻譯和老外們一同抓狂。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大會上,胡錦濤在講話中提到“不折騰”,據報道,在隨后的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現場翻譯干脆用拼音念出“buzheteng”。如何翻譯這個詞一度成為世界性難題,各路專家和網友一起好好折騰了一把“不折騰”:

      don't flip-flop別翻來倒去 don't move sideways別走岔路

      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別制造麻煩和浪費時間 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無用功

      此外,還有no u-turn意譯,以及放棄努力的don’t zheteng。曾任鄧小平英文翻譯的高志凱建議翻譯為don’t do much ado about nothing。他撰文解釋道,在英文里“much ado about nothing”是約定俗成的說法,恰指反反復復、多有操勞卻無功而終。他還指出莎士比亞的一部喜劇“much ado about nothing”就被翻譯成中文《無事生非》。大抵因為過于困難,《環球時報》一廂情愿地猜測buzheteng將被收入《牛津詞典》。

      翻譯語詞的進化

      對中共話語和特色詞匯的翻譯或可追溯至延安時期。埃德加?斯諾于1936年訪問了陜甘寧邊區,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在1937年發表的一篇報道中,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描述毛為紅司令(red commander),并稱呼其為“chairman mao”,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在外媒報道中,chairman一詞通常只用于毛主席,而其他中共領導人均用president表示。

      這一時期的西方記者數量有限,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往往較為單一并得以固定下來,如斯諾翻譯的長征(long march)、階級斗爭(class struggle)、統一戰線(united front)、群眾運動(mass movements)等。

      時至今日,幾乎中國的每一個歷史進程都有相對應的英文翻譯:整風運動(rectification campaign)、抗美援朝(korean war)、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 up)等。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a 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去年《紐約時報》報道畢福劍被處理新聞時,曾用此句開篇。也許,這句話第一次出現在該報紙上是在1976年毛的訃聞中,當時的翻譯為:a revolution is not the same as inviting people to dinner。這篇長達萬余字的訃聞詳述了毛澤東思想: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the enemy advances, we enemy camps, we enemy tires, we enemy retreats, we pursue)。此譯可謂“信”,但稱不上“雅”。

      上述詞匯基本都是意譯,有些詞匯如“長征”也并不全是中國特色詞匯。如何把地道英語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而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翻譯之路,是譯者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

      比如“紙老虎”一詞的誕生。

      1946年,毛澤東在會見美國記者安娜?斯特朗時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當時的臨時翻譯誤以為“紙老虎”是農民用來嚇唬烏鴉的豎在田里的稻草人(scare crow)。毛當即表示這不是他的本意,并自己用英語“paper tiger”來翻譯他所說的“紙老虎”。斯諾描述毛會一點點英語,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

      中國特色詞匯最多產的時期當屬中共建政后的前27年,那些獨特的文字樣式被廣泛報道并時常出現在學術研究中。將毛稱之為“紅太陽”的表述就始于這一時期的歌頌歌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the sun is the reddest, mao is the dearest)。

      《紐約時報》上述訃聞中出現的一些詞匯,今天仍偶爾出現在外媒報道中,如樣板戲(model opera)、紅小鬼(little red devil)、走資派(capitalist roaders)、炮打司令部(bombard the headquarters)等。

      流傳最廣的紅衛兵(red guard),現在外媒提及時已沒有過多的注解,因其早已收錄在韋氏字典中。

      或許這些詞匯太過獨特,學者勞倫斯?沙利文就專門編寫了一部中共歷史詞典的書,收錄了自1917至2010年前后的中國特色詞匯。該書第一個詞條是“a q spirit”(阿q精神),第二個則是“act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laid down”(按既定方針辦)。

      翻譯不是請客吃飯

      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外媒進入中國。外交部數據顯示,2007年在中國注冊的外媒記者達到了760名,涵蓋全球363家媒體機構。他們向世界呈現了中國不同階段的政治語匯。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工作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打虎拍蠅”的說法也逐漸為外媒所接受:the high-level tigers and low-level flies(高級別的老虎和低級別的蒼蠅)。中紀委常說的“為官不為”、“不作為”也被譯為:do-nothing officials;no government official should be half-hearted in doing their jobs。

      《經濟學人》還捕捉到了民間流傳的貪官“寧見閻王,不見老王”(they would rather see the devil than mr wang)。

      翻譯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很難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那樣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去年11月,新疆日報前總編輯因“妄議中央”被雙開,外媒紛紛“妄”譯何謂“妄議中央”。《每日電訊報》說該前總編輯express doubts over government policies(對政府政策表示懷疑),making irresponsible remarks(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紐約時報》則抓住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提及的大前提,即通過公開的場合發表言論,因而翻譯為openly discussing party policy。但這一翻譯卻沒有提及“妄”。

      路透社的翻譯相對較為全面,將“公開”、“妄”都涵蓋其中:improperly discussed(不當地討論);publicly made comments in opposition(公開反對);baseless comments on major policies(對重大工作方針的沒有根據的評論)。

      上一次引發外媒“打架”的時政熱詞是2024年的“休假式治療”,這個詞來自重慶制造。多數英文媒體都將其翻譯為vacation-style treatment,美聯社與《金融時報》則譯為:vacation-style therapy。路透社看起來查過詞典,祭出了專業名詞:taking “therapeutic” leave。老牌bbc比較啰嗦:holiday-style medical treatment。

      英國人的啰嗦在“維修性拆除”上發揮到極致,英國《每日電訊報》棄用了maintainability demolition這個大眾譯法,改成了一則謎語:

      the house was knocked down because it wasin state of disrepair and “in preparation for maintaining the heritage site”(這房子為啥要拆呢,因為修不好啦,拆了的目的是為了讓故居得到保護)。

      外媒譯文高下,往往決定于記者們對于復雜中國的理解程度。如簡單將“三面紅旗”譯成“three red flags”顯然詞不達意。

      “城管”襲來時,《每日電訊報》稱“chengguan”是“驅趕中國城市的非法攤販、清除黑車以及查驗營業執照的警察”,《衛報》則認為他們是“一些處理輕微犯罪和無序狀態的雇員”。

      顯然,《每日電訊報》混淆了警察與城管的概念,而《衛報》的可貴在于清楚地認識到城管的“雇員”身份。

      四個全面、八項規定:數字里的中國 2024年底,習近平首提“四個全面”,隨后這一詞匯在官方媒體中被廣泛引用。不少外媒也注意到這又是一個與數字相連的中國特色詞匯。

      《經濟學人》稱,“四”這個數字盡管在中文里因為聽起來像“死”而被避諱,但在中國的政治口號里卻獨占一席地位,如四舊(four olds)、四個現代化(four modernisation)、四項基本原則(four basic principles)。作者還提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除六害(the sixevils)、七不講(the seven don’t mention)等。

      《赫芬頓郵報》將“全面”解釋為the whole plane(整體計劃),文章引用一位學者的觀點稱,中國的政策有著“點、線、面”(point, line, plane)模式,即一項政策會在地方試點,再推廣(a line of similar spots),最后才會推及全國(the levelof the entire national plane)。

      《南華早報》一則文章稱,將政治口號用數字來表示,或由于早期革命年代,國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借助數字能夠讓口號易于記憶。

      從紅軍時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建國初的“三反五反”和“除四害”,再到“雙百”方針(double-hundred policy)、黑五類(five black categories)、破四舊(smashing four olds)等。之后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one centre and two basic points),“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八榮八恥(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等。

      這一傳統延續至今,有了當前反腐運動中的八項規定(eight rules)、六項禁令(six bans)和四風運動(four winds campaign)。

      《南華早報》稱中國領導人為“能讓數字講話的大師”。

      曾研究中國官方話語的學者林培瑞,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這些混合了數字的政治口號可以在抑揚頓挫中加入確定性、科學性的氣息。

      朝陽群眾與西城大媽

      雖然單位(work unit)、戶口(hukou)、關系(guanxi)、胡同(hutong)等已被老外熟練掌握,但中國官方和民間智慧的造詞能力還是讓外媒記者們防不勝防。

      廣場舞再度在中國街頭流行起來時,外媒紛紛采用square dancing一詞。事實上,square dancing并不是什么新詞,它原指17世紀英國的一種男女兩兩對跳的交誼舞。同時,那些跳廣場舞的大媽,則被叫做square dancing grannies。在韋氏字典里,grannies有兩個釋義,一指祖母,另一個則是難以取悅(fussy)的人。

      grannies并不是“大媽”的唯一翻譯。在報道中國大媽搶金潮時,《華爾街日報》選擇了拼音“dama”來指代這些中年女性,并按照字面意思解釋為big mother。

      北京民間四大神秘組織之一的西城大媽,則被《紐約時報》翻譯為xicheng aunties。報道還提及了朝陽群眾(chaoyang masses)和永善勸導隊(yongshan persuaders),卻遺漏了海淀網友。

      另一個熱詞“土豪”真正讓老外抓狂了。bbc給出了音譯tuhao,并解釋說tu代表earth(土地),hao表示rich(富有)。美國cnbc不同意bbc的觀點,他們認為tu代表著沒有文化的(uncultured),hao意味著霸道(bold or bullying)。cnbc的翻譯為暴發戶(nouveau riche)。

      《紐約時報》則發揮了嚴謹的考據精神,他們認為“土豪”一詞在革命年代專指local tyrants(地方豪強),但沒能抓準現在的含義。這則報道說,“土豪“一詞尖刻地指出“中國新富們如鄉下人一般的粗俗”,這個詞比“暴發戶(break-out household)”隨意,但比“煤老板(coal bosses)”指代寬泛,與“萬元戶(ten-thousand renminbi household)”則幾乎沒有相同點。

      今年臺灣大選后,帝吧出征facebook成功引起了友邦的注意。從出征口號“帝吧出征,寸草不生”(di ba goes to battle, nothing will grow),到表情包“你爸爸會修理你的”(your mainland dad will fix you)都有英文翻譯。可能唯一沒有被恰當翻譯的是“帝吧”本身。

      美國quartz只介紹說“帝吧”是一個留言板;《華爾街日報》雖知道“帝吧”原名“李毅吧”,卻也沒能解釋為何稱之為“帝吧”。

      這里的關鍵在于“帝”字。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則口號“打倒臺獨狗”被翻譯為fight with taiwan independence dogs。而在此之前,中國已有“打狗”的傳統。學者林培瑞就曾翻譯過“打倒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down with imperialist running dogs)、“學習魯迅精神,痛打落水狗”(learnfrom lu xun’s spirit of thoroughly thrashing drowning dogs)。

      語言是全世界人民智慧的產物。在嘗試讀懂中國之外,外媒時不時還能創造一些中國特色詞匯。在北京人吐槽霧霾降臨猶如世界末日時,他們從世界末日(apocalypse)里演化出airpocalypse(空氣末日)。即便如此,還是有一個在采訪中頻繁提及、看似簡單卻非常難纏的詞讓他們無所適從:素質。

      一位中英文俱佳的外國記者說:nothing does it justice。

      翻譯外國電影的軟件篇四

      action film 是指動作片。(對)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創作于(1948年)cartoon指動畫片。(對)——別光喝酒了,喝碗丸子湯。—— don't just a bowl of soup.此臺詞的翻譯使用了(濃縮)方法。

      下列不屬于電影字幕翻譯的制約因素的是(視覺信息限制)。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e emperor《木乃伊3》(減譯)bambi(譯:小鹿斑比)此片名翻譯方法為(增譯)。shrek(譯:怪物史萊克)此片名翻譯方法為(增譯)。consequence film 是指后果片。(錯)

      the duke(譯:億萬富犬)此片名翻譯方法為(改譯)。playing by heart 《隨心所欲》(改譯)是對音譯、直譯的一種有效補充(增譯、減譯)。

      —— 秦王:區區亭長,轄區不過十里。——a country prefect over10 square miles!此臺詞的翻譯體現了(文化移植)方法。

      disaster film 是災難片(對)

      (and)he was so embarrassed;his cheeks turned completely red.譯文: 他羞得滿臉通紅。(《怦然心動》e(對)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譯:愛與死)此片名翻譯方法為(減譯)。——可赦九族不誅。—— your families will be spare 此臺詞的翻譯使用了(壓縮性意譯)方法。

      chocolat 《濃情巧克力》(增譯)horror film 指恐怖片。(對)

      下列不屬于重新擬定片名的方法的是(譯為四字格)。《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直譯)

      換譯就是拋開原來的片名而重新擬定新的片名。下列對換譯沒有影響的是(短語結構更容易記憶)。

      ——it was like older times, 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譯:就像當年一樣,我們秤不離砣。此臺詞的翻譯體現了影視英語的(通俗性)。

      下列不屬于影視劇語言的基本屬性的是(娛樂性)。《刮痧》 the gua sha treatment(增譯)the gun(譯:壯志凌云)此片名翻譯方法為(改譯)。

      it happened one night(譯:一夜風流)此片名翻譯方法為(改譯)。evil under the sun(譯:陽光下的罪惡)此片名翻譯方法為(直譯)。《大腕》big shot’s funeral(增譯)下列不屬于字幕翻譯的策略的是(觀眾的接受能力)。下列不屬于字幕翻譯的是(橫向字幕翻譯)。

      在電影字幕的漢譯中,下列不屬于濃縮的是(壓縮性意譯)。documentary 指紀錄劇情片。(錯)

      國際性電影節中,號稱世界上最有影響的電影節的是(柏林電影節)。george wallace(譯:風云傳奇)此片名翻譯方法為(改譯)。night at museum 《博物館驚魂夜》(增譯)

      電影史學家們把1895年()確定為電影誕生日。(12月28日)blood and sand 《碧血黃沙》(增譯)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當幸福來敲門》改譯)。《桃花運》desires of the heart(改譯)。

      jane eyre(譯:簡愛)此片名翻譯方法為(音譯)。

      在電影片名的漢譯中,下列不屬于增譯的作用的是(方便記憶和宣傳)。

      《十面埋伏》(譯:house of flying daggers)此片名翻譯方法為(重新擬定片名)。《魂斷藍橋》(改譯)。

      ——(and)he was so embarrassed;his cheeks turned completely re ——他羞得滿臉通紅。此臺詞的翻譯使用了(長句縮減)。

      tomb raider《古墓麗影》(改譯)。《戀戀風塵》dust in wind(減譯)

      下列不屬于中文電影字幕的英譯方法的是(加注)。《陽光燦爛的日子》summer at grandpa’s(改譯)。《功夫之王》 the forbidden kingdom(重新擬定片名)。rear window(譯:后窗)此片名翻譯方法為(直譯)。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譯:怯懦囚禁靈魂, 希望還你自由.此臺詞的翻譯體現了影視英語的。(簡潔性)“金棕櫚獎”是(嘎納電影節)的大獎。《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減譯)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譯:飛越瘋人院》此片名翻譯方法為(意譯)。——when is the sidewalk fully dressed ?when it is wearinghudsucker.——人行道為什么美麗?因為有哈德薩克的尸體。此臺詞的翻譯使用了(意譯)。

      matrix(譯:黑客帝國)此片名翻譯方法為(改譯)。《伊麗莎白》(音譯)

      下列不屬于表現源語文化信息的方法的是。(文化轉移)spring(譯:春天的女孩)此片名翻譯方法為(增譯)。在英文電影字幕的漢譯中,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原片風格)。costume film 指服裝片。(錯)

      下列不屬于影視英語特點的是(語境性)。

      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譯 文:從那天之后,我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總在一起。(《阿甘正傳》)(錯)

      hamlet 《哈姆雷特》(音譯)

      tarzan(譯:人猿泰山)此片名翻譯方法為(增譯)。

      ——大臣:從此我王可以高枕無憂了!—— his majesty can finally sleep at night!——秦王:寡人自恃對秦國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i thought i knew everything about my kingdom.此臺詞的翻譯體現了(文化協調)方法。

      i think it'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譯文:我認為用語言贏得戰爭沒什么作用。(《亂世佳人》)(錯)

      tales of two cities 《雙城記》(直譯)science-fiction film 是指科技電影。(錯)star wars 《星球大戰》(直譯)

      罪案類及醫務類作品的語言基本特點是(專業化稱謂語)

      影視片名的翻譯中,不屬于重新擬定片名的方法的是(影片名的直接翻譯)the huk 《綠巨人浩克》(增譯)

      審美價值首先要講求煉字,煉字講求音美,(頭韻和押韻)也是英語片名中常用以達到音美的方法 電影字幕翻譯受到時間限制,因此,字幕翻譯時,譯者須將每一句中文的字數譯得和外文句子的字數完全相同。(錯)

      下列不屬于影視片名的翻譯原則的是(歷史價值原則)

      下列不屬于文藝類作品類作品的語言基本特點的是(演員的個人風格)their names will never die.譯文:他們的名字將永垂不朽。(對)the piano 《鋼琴別戀》(增譯)up 《飛屋環游記 》(意譯)

      影視語言的語境性是指情景會話滿足語境條件(即可接受)。(對)《滿成盡帶黃金甲》 the curse of golden flower(重新擬定片名)下列不屬于中文電影字幕的英譯方法的是(加注)。

      i laugh in the face of danger.譯:越危險就越合我心意。此翻譯體現了影視語言(通俗性)的特點。

      rhett:i think it i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gentleman?瑞德:各位,我認為紙上談兵沒有什么用。此翻譯使用了(四字格)方法。

      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譯文: 它讓我如魚得水。(《阿甘正傳》)(對)

      1932年世界第一個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誕生。

      影視劇中的語言以對白為主,對白自然以口頭語為主,而且其中又以談話體占絕大多數。(對)

      下列不屬于喜劇類及劇情類作品的語言基本特點(社會化)

      壓縮性意譯策略就是指用更加簡短的語句來表達原文的大概意思,但是容易增加字幕的壓力。(錯)

      quit don’t s don’t noodles.(譯:放棄,別放棄;面條,別做面條。)此翻譯體現了影視語言(簡潔性)的特點.電影片名的翻譯中,直譯是指保留原片名的語言形式和意義,包括用詞、結構和修辭手段等,同時譯文也和原文一樣語言流暢。(對)

      《荊軻刺秦王》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減譯)中文電影字幕的英譯中的一個原則是(簡潔)。musical film 指戰爭片。(錯)

      美國華納公司拍攝的《爵士歌王》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開始是在(1927年)。影視語言的融合性指的是影視劇中人物的語言、音樂及動態畫面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是密切聯系、融合在一起的(對)

      patton 《巴頓將軍》(增譯)

      奇幻類及科幻類作品的語言基本特點是(科技語)

      翻譯外國電影的軟件篇五

      關于外國影視翻譯之探討

      隨著大量的外國影視作品的涌入,如何翻譯好外國影視作品,已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課題。現在許多譯者不顧劇情內容和人物性格的亂譯,或者不弄清楚原意而誤譯的情況相當嚴重,加上網上傳播和媒體炒作,以訛傳訛,要改正都很難。本文“拋磚而引玉”,盼行家們一起來探討,解決這一課題。

      在第58屆艾美獎競逐中落敗的美國熱播電視系列劇《絕望主婦》,在引進我國播放時被譯為《瘋狂主婦》,有人認為改得好,其實是敗筆,因為違背了原意。其原名the desperate housewives強調當今美國主婦們在性別歧視和“大男子主義”肆虐下的絕望心態,連第一夫人勞拉也自稱是“絕望主婦”,照原意譯“絕望”,比較深刻,而擅自譯成“瘋狂”,比較膚淺,因為“瘋狂”只是“絕望”衍生的一種行為。

      第78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救贖》,最早在港臺和網上被譯成《黑幫暴徒》,把兩個近義詞放在一起,已經不妥,加重貶義,若聯系劇情,則更有美化之嫌。查一查《英漢大辭典》,tsotsi原指非洲黑人居住區里的小混混,跟劇中人的身分吻合。

      同樣,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迄今仍被誤譯為《美國麗人》或《美國佳麗》等,須知該片主人公是位中年男子。該英文的原意是紅玫瑰,喻指主人公的性幻想。

      時下,亂譯、誤譯的現象相當普遍。隨著大量的外國影視作品和光碟的涌入,如何翻譯好外國影視作品,已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課題。現在許多譯者不顧劇情內容和人物性格的亂譯,或者不弄清楚原意而誤譯的情況相當嚴重,加上網上傳播和媒體炒作,以訛傳訛,要改正都很難。另外,受港臺譯法的影響也頗大,只顧宣傳效應,結果千篇一律,什么《xx任務》、《xx第六感》、《xx追緝令》、《神鬼xx》、《終結xx》等泛濫成災。

      什么是標準

      外國影視作品的翻譯,基本上同文學作品的翻譯一樣,不外分為直譯和意譯。至于這兩種翻譯有什么標準,依筆者之見,一個世紀前著名學者嚴復提出的“信、達、雅”至今仍有一定的權威性,仍可供我們遵循,從而使得外國影視作品的翻譯規范化。

      中國翻譯界對“信、達、雅”這三個標準一直有不同的解釋,爭論不休。筆者覺得不妨簡單實用一些。“信”指準確,忠實原文,力避強加或過分潤飾。“達”指達意,要求把原文的深刻含義、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寫的詩情畫意、話語的幽默感和所用的修辭手法等盡可能地表達出來。“雅”指風格,要求把原作者的個人風格呈現出來,這是翻譯的最高境界,迄今只有草嬰翻譯的肖洛霍夫作品、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作品等少數例子才達到。外國影視作品的翻譯如果涉及的不是劇本而是配音的,則同文學作品的翻譯有些不同。對白的譯配必須考慮到口型、時間及效果等因素,允許在保留原義的前提下有稍大的改動,允許導演和演員的潤飾。我國譯制外國電影歷史悠久,從上世紀10年代起,經過了當場口譯、中文字幕、譯意風和配音等幾個階段,特別是上世紀30——40年代美國影片和50年代歐洲影片的大量涌入,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像上海電影譯制廠對有些外國影片的譯配,甚至可以說達到了“雅”這樣的高水準,連原版本的外國影星們都贊不絕口。

      目前世界上流行兩種做法:不諳英語的人較多的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等,一般都用母語譯配;諳熟英語的人較多的國家如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一般都打字幕。美國發行海外的影片,長期以來是由好萊塢各大片廠出錢,會同所發行國家一起,譯對白本,找導演,挑演員,將英語拷貝譯成四種語言——法語、德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但后來發現效果欠佳,所發行國觀眾聽不到好萊塢大明星們的“原聲帶”,所以現在也采用打字幕的做法。但不管是配音還是打字幕,上述“信、達、雅”標準都必須遵守,否則觀眾要提抗議的。

      片名如何譯

      影片的片名猶如商店的門面,是一個“能指”的符號,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如雷貫耳,被觀眾牢牢記住。外國電影現在在片名上趨于平實化,大都不耍花招,往往用一個人名或地名,一個普通詞組來當片名。而漢語(中文)十分精煉,講究比興和韻律,受傳統翻譯、尤其是鴛鴦派翻譯的影響,長期以來十分注重片名的形象化和成語化。翻看上世紀30年代以來在我國上映的外國影片的片名,三字、四字、五字式的畫龍點睛譯法比比皆是。三字如《紅菱艷》、《金石盟》、《蕩寇志》等,四字如《翠堤春曉》、《魂斷藍橋》、《出水芙蓉》、《一曲難忘》、《紅樓金粉》、《孤星血淚》、《相見恨晚》等,此外還有《盲女驚魂記》、《亂點鴛鴦譜》、《天涯何處無芳草》等,都是佳譯。其中三字化、四字化譯法比較流行。這主要是因為言簡而意賅,例如格雷戈里·派克主演的《乞力馬扎羅的雪》縮譯成《雪山盟》、奧黛麗·赫本主演的《莎布麗娜》縮譯成《龍鳳配》,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縮譯成《沙漠梟雄》。近期外國影片片名譯得好的也有,如——

      《the madison bridge》,原名《麥迪遜橋》,現譯為《廊橋遺夢》,既點出劇情地點,又簡括整個故事的結局,妙哉!

      《unforgiven》,原意:不可饒恕,若作為中文片名,太平淡,現譯為《殺無赦》,既上口,又有殺氣,符合影片內容。

      《untouchable》,原意,不可觸摸,該片講四個斗黑幫的義士,譯成《鐵面無私》較貼切。

      《the mission:impossible》譯成《碟中諜》,真是譯得好。但現在第3集里已不是電腦斗敵的故事,再照譯恐怕不妥。片中伊桑領導的特工小組叫“不可能任務”(im)小組,若用它譯成片名,尚可考慮。

      現在我國內地一些電影發行人員在取中文譯名時頗受港臺譯法的影響,也玩弄起文字和流行來,像廣告那樣大加發揮。那么港臺對外國影片片名的翻譯有什么“絕招”呢?其一是:脫離原名,自由創作。例如讓·雷諾主演的《leno》,香港大膽易名為《這個殺手不太冷》,點出了男主角的溫情一面。再如《ghost(幽靈)》,香港片名《人鬼情未了》,臺灣片名《第六感生死戀》,均凸現了男女主角的依依不舍深情。這些譯法均被內地所采納。其二是:玩同音字或流行語,在這類譯法中,香港偏愛中文同音字,而臺灣認為用流行語比較酷。例如柯林·法瑞爾主演的《phone booth》,直譯《電話亭》,但港臺都拿具有時代感的手機來做文章,一譯《來電險事(來電顯示)》,另一譯《絕命鈴聲》。今年8月份在內地上映的《whena stranger calls(當陌生人來電時)》,亦譯成《來電驚魂》,尚可。其三是:香港愛用中英文混雜的片名。金·凱瑞主演的《the truman show》,在香港上映時的片名為《真人show》。奧斯卡雙冠后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新片《the devil wears prada》,在內地的報刊和網上已經以《穿prada的女魔頭》譯名頻頻出現,估計是受此招的啟發。其四是:流行“罐頭片名”,主要是給系列片配上系列譯名。例如香港在現有的20集007電影的譯名前都加上“鐵金剛”,這讓觀眾一看便知正宗的007來了。目前在內地上映的《cars》,譯名為《賽車總動員》,其中所加的“總動員”顯然是承襲了迪斯尼與皮克薩合作拍的一系列立體動畫《玩具總動員》、《蟲蟲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的譯法。

      對白如何譯

      對白是影片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外國人和中國人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生活習慣也不相同,因此對白的翻譯難度較大。至于對白為了配音的翻譯,更是難上加難。最近上海電影譯制廠給《加菲貓2》加進十多處流行用語,如“移爽”、“頂你”等,如此創新難能可貴。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翻譯電影劇本的體會,認為對白在翻譯時一定要緊扣人物的性格,緊扣人物當時的心情,在遣詞造句和語氣表達上多下功夫,力求性格化和口語化。同時要兼顧外國人和中國人的說話習慣。筆者發現,外國的文藝片里名言頗多,含有人生哲理意味的名詞頗多,翻譯時務必多琢磨、多推敲,盡量用一種近似格言的形式呈現出來。

      美國電影學會(afi)去年評選出“美國電影史上一百句最佳臺詞”,并稱它們已經成為美國語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排名第13的一句:“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它也是《愛情故事》的宣傳用詞,現已被傳誦為愛情名言。我國的普遍譯法是“愛意味著永不說抱歉(或對不起)。”該片描述名門出身的奧立佛愛上勞工的女兒珍妮佛,兩人沖破門第結合在一起,誰料珍妮佛患上絕癥,跟痛苦萬分的奧立佛訣別。此臺詞在片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因吵架而出走的她對著趕來找她的他邊哭邊說的,是她向他表明自己的忠誠,也提醒他不可懊悔;另一次是他失去她后對著自己父親語氣肯定地說的,則是他向其父表明自己對這場生死絕戀毫無悔意。由此,應譯為:“愛,意味著永遠不說后悔。”you’re sorry跟i’am sorry意思不同,后者才是“對不起”。再如排名第1的“frankly, 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坦白說,親愛的,我一點不在乎)”,是《亂世佳人》結尾,白瑞德和郝思嘉生的心愛女兒騎馬摔死,他決意離去,她急切地問他她該怎么辦時他說的,很符合他的玩世不恭的性格。而郝思嘉永不服輸,雖然心愛的男人走了,雖然“塔拉”莊園毀了,但還是倔強地說:“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管怎么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電影”如何譯

      翻譯既包括外語譯成漢語,也包括漢語譯成外語。“電影”、“影片”這兩個常用詞,乍看很簡單,但譯成英語常常出錯,如把“電影頻道”中的“電影”以英文“movie”表示,殊不知此詞僅在美國常用,在其他國家都不通用。世界通用的則是film或cinema。現在美國也常用film來泛指電影,例如new hollywood film(新好萊塢電影)、american film institute(美國電影學會)等。“最佳故事片”用英文“best feature picture”表示,也不合國際慣例,現在絕大多數電影節評選的“最佳影片”中的“影片”一律用film。上述picture顯然借鑒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的表示法,該獎的主辦機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英文名稱里的“motion picture”原指活動影片,后轉意電影,已屬過時術語(該學院成立于1927年),picture現在主要含義是“照片、圖片”等。

      另外,還有一些常用術語也被譯錯,應予以糾正——drama在金球獎和艾美獎中用以區別音樂劇(片)——喜劇(片)類,現在常譯“劇情片”,有人甚至提出譯“文藝片”。須知“文藝片”已有artfilm一詞。其實drama最早是作為古典戲劇的一大類型,即有別于悲劇和喜劇的正劇。故譯成“正劇片”未嘗不可。

      cinéma d’auteur法文原指法國“新浪潮”一批導演把攝影機當作自來水筆寫作那樣拍電影,曾譯“作家電影”。但后來美國電影理論家安·薩里斯把該術語引用到好萊塢許多大導演的作品,認為影片乃是導演呈現個人思想觀點和風格的媒介,希區柯克和奧·威爾斯、霍·霍克斯的作品均為“作者電影”。因此,再譯成“作家電影”,并套到希區柯克等人的頭上,顯然不妥。

      bollywood——隨著世界電影的多極化,如今已出現多個“x萊塢”,此詞指印度最大的商業電影攝制基地——孟買。bo這一詞冠正取自于孟買bombay的前兩個字母,故譯成“孟萊塢”較妥,既指明所在地區,又凸現它與好萊塢并起并坐的地位。有人譯為“寶萊塢”欠妥,盡管它叫得響,但“bo”對印度人來說并無“寶貴”等意。

      總之,我國影視翻譯亟須規范化,以防止亂譯、錯譯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本文“拋磚而引玉”,盼行家們一起來探討,解決這一課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剧情国产精品一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日本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液|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中文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最美女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韩国资源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视频在线| 色狠狠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 国产精品免费综合一区视频|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日韩内射美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v闺蜜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熟女大屁股白浆一区二区|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