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篇一
1.有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5個新詞語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復”造句。
3.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4.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重點: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的捕魚的樂趣。
難點: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3課時
課件
1.初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3.讀通句子。4.了解課文大意。5.重點教學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
1)課件呈現課題。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非常優美的課文 21鸕鶿。誰能把題目讀準?注意都是平舌音。
4)課件呈現多幅鸕鶿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這就是鸕鶿的喉囊。介紹鸕鶿喉囊的作用,教學“喉囊”,范寫并要求學生在空白處寫2遍。
5)看課題猜想課文內容——激趣。
1)讀準字音
2)記住字形:窄 抹 柔 喉 揀 拋 痕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是否讀正確、通順?讀后請同學們評價。
4)課文寫了什么?
1)自由讀課文,你感受到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總的感受是很靜很美;
a、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平得像一面鏡子”是比喻,說明湖面沒有風、很靜。)
b、岸邊有幾棵垂柳,垂柳外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幾只有窄有長的小漁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無垠的稻田、浮”說明很靜。)
c、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樣子,說明漁人的心里很靜很美。)
d、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鸕鶿比作列隊的士兵,說明鸕鶿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說明鸕鶿還沒有行動,還很靜。 )
3)小結: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小湖的平靜和美麗?(湖面、漁人、鸕鶿)
4)朗讀指導。
怎樣讀出靜、讀出美, 自由練讀。 指名讀, 評價。 齊讀。
(1、學習課文2—7自然段,(2、抓住重點詞語“一抹”、“恢復”,(3、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5、感受漁民捕魚的樂趣。
(1)復習: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2)說說聽了以后總的感覺是什么?
(3)導入 新課,
(4)學習課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請同學們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用哪些詞語來把“一抹”代替?
5、練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6、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動作優美、鸕鶿訓練有素、漁人發現魚兒多多。接著請同學們研究第二個問題:漁人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7、交流:抹出了鸕鶿下水、粼粼波紋、魚兒多多、漁人忙碌、心情愉悅、獎賞鸕鶿。
8、指導練讀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認為讀得最好或最喜愛讀的語句讀給大家聽——齊讀。
10、漁人利用鸕鶿捕魚結束了,漁人載著滿滿一倉魚,蕩起槳,劃著小船回去了。這時候湖面又怎么了?請同學們讀讀課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與前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邊讀邊劃出有關的語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復”)
3)漁人
4)鸕鶿
12、練讀6、7自然段,體會文章的照應美。
13、小結:漁人在這樣景色優美的小湖上捕魚,捕魚前悠然自得,捕魚時既忙又樂,捕魚后滿載而歸,這些都寫出了漁家捕魚的樂趣——漁家樂。這就是文章的寫作目的。
14、課堂小結。
1、背誦第一自然段。
2、熟讀全文。
3、完成書面作業 。
1、齊讀全文。
2、總結全文。
3、背誦第一自然段。
4、默寫第一自然段。
5、指導用“恢復”造句。
6、完成其他作業 。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篇二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復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著一定有生命的質量。譬如,白癡與植物人。在我看來,人的生命意義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質量。人類發展史已經表明,生命質量的提升與優質教育成正比。優質教育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充滿終極關愛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語文課,意味著老師的眼里有學生。老師的眼里有學生就會既教書又教人。比如,學了《狐貍和烏鴉》,興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學就在操場上、墻壁上隨手“涂鴉”,老師就建議校長開辟了學校的一面墻,當作學生的“自留地”,讓學生任意“耕種”。學生不僅在那里放飛了想象,張揚了個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獲了自由。既教書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為學生的精神發展打底子,為學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語文課,同時還意味著老師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師和學生都是生命成長的共同體。在“新課程”的這面鏡子里,教師和學生一樣可以“影鏡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長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語文課,教學氛圍:“民主、平等,和諧、融洽,魚水親和”;教學場景:“身心解放,思維開放,個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風,學習自主,“嫁于春風不用媒”。
小語姓“小”,語文姓“語”。小學語文課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識、寫、讀、背、說、作、習”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課標”的具體要求為:
識——認識30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
寫——書寫一手正確規范的漢字;
讀——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課外閱讀量達145萬字;
說——具備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
作——能寫文從字順、具體明白的文章;
習——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當然,語文課要因課因生而異,明確教學重點,營根固本,扎扎實實地進行教學。設若如此,語文這棵樹,必將根深葉茂、挺秀參天。
請欣賞教例《悲壯的一幕》——
課伊始,執教者便利用多媒體課件“激情”,再造“船毀人亡”的場景,渲染悲壯的氛圍,“未成曲調先有情”,使得學生“不覺轉入此中來”。
課行中,教師傾情投入,熱情引領學生與課文情感對話。教師情,學生情,課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濃。
生1:“科馬洛夫看見了老母親,看見了妻子、兒女。他很激動,但他還是控制住自己,說:‘首長,屬于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想先把這次飛行探險情況向您匯報,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生死關頭方顯英雄本色:事業重于親人,事業高于生命。
生2:“……滿頭白發的老人心如刀絞,‘兒子,我的兒子,你……’……科馬洛夫露出了笑容,‘親愛的媽媽,您的圖象在我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發都能看清……’”從“滿頭白發的老人”那里我讀出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哀慟;從黑發人那里我讀出了盡忠難以盡孝的殘酷。
生3:“妻子抱著話筒只說了一句:‘親愛的,我好想你!’就淚如雨下,再也說不出話來。”雖然只一句話,卻包含了妻子對丈夫全部的愛。
生4:“指揮中心的首長把科馬洛夫的親人請到指揮臺,讓他們在最后的兩小時里和屏幕上的科馬洛夫在一起。”我終于知道了什么叫親骨肉間的最后訣別,什么叫給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兒!
——造成這次船毀人亡的悲劇是由于地面程序設計時點錯了一個小數點。一“點”差錯,船毀人亡。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
——前蘇聯敢于直播這場“悲劇”,說明他們有直面失敗的勇氣。
——《悲壯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劇。
-->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篇三
第六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唐朝頻繁的貿易往來,唐朝和新羅的友好關系;玄奘西游天竺;唐朝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來等。
2、思想教育: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朝成為世界上經濟文化強盛的國家,是與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相聯系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今天實行改革的理解;通過對唐朝和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史的學習,是學生認識到,唐朝先進經濟文化的外傳,對朝鮮、日本等亞洲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唐朝也在積極吸收亞洲各國先進的經濟文化,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對雙方人民是有利的。
重點:唐朝和新羅的友好關系、唐朝和日本的友好關系、玄奘西游。
問題提示與自學討論相結合。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唐朝時期,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十分強盛的國家。唐朝政府實行了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各國交往,尤其同亞洲近鄰交往頻繁。
那個時期,我國同哪些國家交往?鑒真東渡是怎么回事?玄奘西游到了哪兒?學習了本課內容后,你就會知道。
唐朝和各國的貿易、科技交流有那些?
(二)學生提問老師答疑
關于唐朝水陸交通情況,可制作唐朝主要交通路線的多媒體軟件,進行講解,用拖動的形式,使交通路線和相關地名“活化”,增強學生學習趣味性,進而使得難點化解。也可以依據教材提供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放大,成為暗射圖,利用暗射圖進行講解,把重要的地名、國名實現用紙寫好,根據所講解內容的需要,把相關的地名、國名放入相應的位置。最簡單的方法是變講解,邊要求學生在課本所提供的地圖上用彩色筆描寫出水陸交通路線,同時也在相應的地名,國名下劃橫線。
關于唐朝頻繁對外交往的原因,可歸納為:1、唐朝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不許官吏加重對他們的稅收。2、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中國長期居住,和中國人通婚或在中國任官。3、唐朝有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聯系當今我國政府鼓勵外國人到中國投資,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等方面內容結合起來講解,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體現古為今用的原則。
關于鑒真和玄奘的共同點問題。可先請兩位學生分別介紹鑒真和玄奘的事跡,然后歸納出兩人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都對鄰邦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歷經艱辛,有一種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關于唐朝和各國貿易,科技交流問題,首先請學生回答,然后出示實現制作好的唐朝與各國貿易、科技交流表。
1、唐朝時,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把中國人稱為()a.中國人
b.漢人
c.華人
d.唐人
2、唐朝時期對外貿易頻繁,在輸出大量中國特產的同時也有大量外國商品進入中國,其中占首位的是?()
a.日本
b.新羅
c.印度
d.大食
d.日本仿效唐朝制度進行政治改革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篇四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親人對“我”的無限關愛與殷切期望。
通過詩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課時
掛圖、錄音機
1、初讀課文,認識詩中有關字、詞。
2、有層次地朗讀課文,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親人對“我”的無限關愛與熱切期望。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們收到過親人送的禮物嗎?你了解這些“禮物”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禮物》。
1、學生自讀詩歌,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2、檢測學生的識字情況,可以讀詩,也可以讀生字組詞,并引導學生隨機介紹自己識記字方法、積累的好詞語。
1、學生自由朗讀詩,想想自己最喜歡哪部分?為什么?
2、全班交流,你最喜歡詩中哪個禮物?為什么?
教師隨機抓住學生回答的原因,指導他們通過不同方式深入理解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偉大,時間的珍貴和知識的重要。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3、指導從整體上朗讀詩,讀出喜愛之情。
1、音樂渲染,教師朗讀詩,學生想象。
2、學生談從親人送的禮物中體會到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隨機點撥出無論什么禮物,都表達出了親人們對“我的關愛與期望,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深深情誼與殷殷期望。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親情的可貴和偉大。朗讀的形式多些,可以個別讀,分節讀,小組讀等。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試背頌。
禮物
種子
懂得
自然
禮物
小雞
懂得
生命
親人的關愛、期盼
手表
懂得
時間
《少兒百科全書》
懂得
世界
1、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感情。
2、會寫本文的生字。
3、完成語文天地中的有關內容。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說說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怎么體會到親情的?
3、觀察文中前四自然段,看看這幾小節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4、引導學生依照詩中的寫法,寫一段話。
5、全班交流所寫的內容。
1、學生觀察生字表中的生字,提出較難寫的。
2、教師示范寫有關字,重點指導寫“禮、懂、精、博”
3、完成語文天地中的d2中的第一行。
1、抄寫并背誦《游子吟》。
2、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檔案。
3、預習第二課。
游子吟
家庭小檔案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篇五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讓學生觀察路邊、田邊、河邊等處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圖,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課本中的五首古詩。同學們還會背嗎?有一首《詠鵝》,誰記得?還有一首《畫雞,誰背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背)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古詩,揭示課題 1 草
二、范讀課文
三、自讀課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練讀課文3遍。
2.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讀一讀,再放進句子里讀正確。
四、讀詩句,識字
1.第一行(指名讀)
識字:離 原
教師解釋:離離是講草長得茂密。原是寬廣的野地。
出示圖,觀察地上的草長得怎樣?(讓學生從畫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樣子。)
指導讀句:離離/ 原上/草,
2.第二行(齊讀)
識字:歲 枯 榮(歲平舌音,榮翹舌音。)
教師解釋:歲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樣了?(枯黃,像落葉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發芽、生長)
指導讀句:一歲/一枯/榮 (提示:兩個一聲調不同)
3.第三行(指名讀)
識字:野 火 燒 盡(注意讀準燒的音。)
解釋:盡就是完的意思,從哪兒說明燒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齊讀)再次觀察畫面。講述生長的原因,地里的草根還在。
識字:吹 又 (注意吹翹舌音)
指導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五、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聽朗讀課文的錄音,想象原上草的樣子。
2.反復練習朗讀,達到背誦要求。
六、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含要認識的字)。
2.完成課后練習3。
3.用春風說一句話。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朗讀、背誦課文。
2.說說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不作過高要求,學生說到什么程度皆可,說通就行。)
3.認讀生字。用原、歲、吹、火口頭組詞。
二、指導寫字
原:半包圍結構,廠里面是白、小,不能寫成泉。
歲:上下結構。山要寫扁些。上短下長。
枯:左邊是木字旁,右邊可分成十古來記憶。
火:筆順是
吹:右邊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寫得太寬,下面人左右伸長。
又: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內要居中。
三、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四、鞏固練習(完成課后練習4)
2.各自在書上填寫,盡是不看課文與生字。
3.指名(多人)讀一讀,了解默寫的情況。
4.集體背誦古詩。
五、補充閱讀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1.師簡單介紹并范讀。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一個小孩獨自撐著小船去采蓮蓬的情景,回來時小船把浮萍分開,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跡。
2.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讀背背。教師也可作簡筆畫,幫助學生了解詩意。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篇六
1.什么是課程?為什么要強調對課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答:新課程,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活動的總和;是學生主動與教材、與教師、與同學、與環境等相關課程要素進行互聯互動、共生共創、整合建構的 “生態系統”. 課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集中體現,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課程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對課程概念的準確把握,了解課程內涵的發展變化,有助于我們用新的課程觀指導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將課程改革實施到位,使自己盡快成為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師和教育管理者。
2.課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突出了學生能動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主人的根本地位。2)強調學生以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來實施課程,進行互動整合、融通建構,突出了課程三維目標整合發展的功能。3)強調課程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學生在與課程諸要素的多元互動過程中,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進行多元智能建構,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實現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綜合學習、創新發展。4)強調課程是動態發展的整體。用問題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維策略實現課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突出了課程的綜合性、整合性和動態發展性。
3.課程內涵的發展變化的基本趨勢有哪些?
答:課程內涵的發展變化主要有六個趨勢:1)從強調學科知識、教材內容到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進而強調課程復雜的會話。2)從強調目標、計劃到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3)從強調-教材這一單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多因素的整合。4)從只強調顯性課程到強調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并重。5)從強調實際課程到強調“實際課程”與“空無課程”并重。6)從強調學校課程到強調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整合。
4.我們對課程的認識理解上有哪些偏見或者叫誤區?
5.從課程開發、編制和管理的主體上分,課程可以分為幾類?
6.什么是國家課程,國家課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答:國家課程,是政府為保障國民的基礎學力、基本素質而開發研制的課程,是國家規定的課程。國家課程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的,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國家課程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國家公民所應具備的共同素質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課程開發的主體是課程專家。國家課程一般以必修課形式出現,是基礎教育課程的主體部分,是法定必須開設與實施的課程。
7.什么是地方課程?
答:地方課程,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授權下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根據當地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發展需要而開發的課程。
地方課程,是一種具有突出地方特點、反映地方文化、滿足本地發展需求的課程,具有本土性、區域性特點。地方課程以必修課或選修課形式出現,其研發主體是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本地課程專家。
8.什么是校本課程?本次課改為什么要增設地方與校本課程?
答: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當地課程資源、學校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而研制開發的課程。是以學校為核心,以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為主體進行策劃、設計、實施與評價的課程。校本課程一般以必修課或選修課形式出現。
本次基礎教育課改由原來國家集權研發管理改為現在均權分層研發實施與管理,體現了課程的適應性、多樣性、選擇性。新課程倡導課程共建文化,需要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一起共同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擁有現代教育觀念、現代信息技術和善于反思研究、體驗領悟、合作交往的新型教師是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研制開發的中堅力量。合格的人民教師應當具有這種課程意識。
9.認識并掌握課程分類有什么好處?
答:了解、認識、課程分類,能夠幫助我們清晰地掌握新課程的概念,并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
(二、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一)填空題
《新課程課堂優化教學策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篇七
新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促進學生自主和諧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們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師要適應自己角色的轉變,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其次,新課改使我們廣大英語老師面臨新的挑戰。因為教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相關能力的提高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因此,每位教師都應該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還必須學習新的知識,與時俱進,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發展新的教學策略,研究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文化知識,通過英語課程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
1、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地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結合教學內容,教師盡量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
2、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考慮與新《課標》同步,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運用和實踐,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在“用”中學。教師要有目的地設計形式多樣的操練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新《課標》明確倡導在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所以備課時,除了把握好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任務。帶著“任務”,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更高。
4、在課堂上盡可能創造互動的機會,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開口,樂于實踐,積極表現自我。教師還可借助多種教學媒體設計出多種形式的活動,如情景對話、角色表演、比賽等,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5、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如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