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送孫巨源》鑒賞
原文
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里。新白發,舊黃金。故人恩義深。
海東頭,山盡處。自古空槎來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
賞析
詞的上片用西漢二疏(疏廣、疏受)故事贊頌孫洙。二疏叔侄皆東海(海州)人。廣為太子太傅,受為少傅,官居要職而同時請退歸鄉里,得到世人景仰。孫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鄉里”。對海州來說,孫洙和二疏一樣都是值得紀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里”,三句說海州碧水連天,青山映簾,江山神秀所鐘,古往今來出現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孫洙,都為此水色山光增添異彩。“新白發,舊黃金,故人恩義深”。三句以二疏事說孫洙。“新”與“舊”二字,將二疏與孫洙聯系一起。點明詞中說的卻是眼前人。孫洙海州一任,白發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義所致。
詞的下片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博物志》載: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赍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人織,丈夫飲牛,問之不答。遣歸,問嚴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這是傳說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說孫洙,謂其即將浮海通天河,晉京任職。“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去。”“海”與“山”照應上片之“水”與“山”,將乘槎浮海故事與海州及孫洙聯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當時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從這里出發的。但是,自古以來,客槎有來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準時來到海上,人(孫洙)則未有歸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說應召晉京,一方面以歸期無定抒寫不忍相別之情。其中“有信”、“不歸”,就把著眼點集中在眼前人(孫洙)身上,突出送別。
此詞妙用典故,先以兩漢二疏故事贊頌孫洙,又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既表達了對友人的贊美之情,又抒發了作者自身的復雜心緒和深沉感慨,可謂形散而神不散,渾化天跡,大開大合,結構縝密。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