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怎樣寫報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報告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野外實訓報告萬能篇一
一: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1:通過對野外實習基地的植被和動物的分類,了解和認識常見的動植物以及標本的采集分析,了解吊羅山植物的主要分布,動物的存在種類,了解吊羅山原始森林的動植物狀況。2: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鞏固所學知識,并在實習中深化。同時鍛煉獨立工作的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掌握各類動物標本的采集,測量,制作和保存方法,學會用檢索表鑒定動物種類,認識常見的動物種類,認識常見的代表動物。
4:通過野外實習,讓學生親身領略大自然的奇特風光和動植物世界的美妙,了解動物資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研究熱情。
5:野外實習對于將來從事教學工作的畢業生有極大地教學啟發意義,教學過程中結合實踐,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有進步性的意義。
二:實習的地理環境介紹和實習工具
地理環境: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海南東南部,北緯18 度43分——18度58分,東經109度43分——110度03分。地跨五指山,保亭,瓊中,萬寧,陵水等五個市縣,距海南東線高速公路陵水出口以西20公里,有省道想通,正處于海南東海岸旅游熱線的結合部,是海南東線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6.6%,是中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屬花崗巖高山地貌。
實習工具:高枝剪,剪刀,小鏟子,望遠鏡,布袋,蛇袋,鐵鉗等
三:實習時間
2024年4月20日————2024年4月29日
四:植物的實習概況
姜科(zingiberaceae)———————————假益智
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海南蕈樹
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山銅材
大戟科(euporbiaceae)—————中平樹
五加科(araliaceae)——————鵝掌柴
桑科(moraceae)—————海南榕
蕓香科(rutaceae)—————三叉苦
含羞草科(mimosaceae)—————猴耳環
蘭科(orchidaceae)————————小葉牛齒蘭
羅漢松科(podocarpaceae)—————雞毛送 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美麗獼猴桃藤黃科(euporbiaceae)———————多花山竹子 桑科(moraceae)—————————佛掌榕
桃金娘科(myrtaceae)———————桃金娘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紫毛野牡丹
茄科(solanaceae)————————————少花龍葵
以上是我們植物野外實習所采集的植物標本和代表植物。相關的科,屬,種特征可參閱《廣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
五:動物的實習概況
(1)兩棲類的實習概況
在兩棲類的檢索中,我們通過檢索鑒定的有:黑框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其主要特征如下;頭部骨質棱黑色,角質刺明顯;鼓膜大而顯著,耳后腺不緊接在眼后;全身除頭頂外滿布瘰粒或疣粒。
樹蛙科(rhacophridae)的泛樹蛙屬(polypedates)的大泛樹蛙(polypedates dennysi),其主要特征如下;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盤,有馬蹄形橫溝,遠端兩骨節間有間介軟骨,端部骨節呈“y”形。指間有蹼或無,趾間有蹼。通過皮膚可見到趾指骨末端的“y”形骨,無舌骨前突。前臂,跗外側和肛上有明顯的膚褶,指間多為全蹼或滿蹼,股后無網狀斑等。(2)爬行類的實習概況
在爬行類檢索鑒定中,其中的代表物有竹葉青蛇等,竹葉青蛇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上唇鱗以鱗溝與鼻鱗完全分開;通身背面鮮綠色,無銹紅色斑,幼蛇偶有白色點斑;體側常有白色,紅色參半的縱線紋;腹面黃白色或淡綠色;尾尖焦紅色等特征。
(3)昆蟲的實習概況
昆蟲的實習概況主要掌握昆蟲各個目的代表物和其主要特征,昆蟲各個目的代表物如下:等翅目(isoptera):白蟻
直翅目(orthoptera):蚱蜢
半翅目(hemiptera);蟬
鞘翅目(coleoptera):金龜子
雙翅目(diptera):蚊子
鱗翅目(lepidoptera):蝴蝶
膜翅目(hymenoptera):蜂
另外還要掌握昆蟲的口器類型,其主要分為咀嚼型和吸食型等相關知識。
(4)鳥類的實習概況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湖邊觀鳥,看到了白鷺,雨燕,家燕等鳥類。其中白鷺的明顯特征是其有明顯的繁殖羽,即部分顏色為為黃色羽毛。非繁殖時期的白鷺身上沒有黃色羽毛。之后在老師的領路下我們來到了我們的布鳥網的地點,布好鳥網后我們就分組去查鳥網,每三十分鐘查一次。
以上是我們動物野外實習所檢索鑒定的代表物,可參閱的書籍有《海南陸棲脊椎動物野外實習報告》《海南陸棲脊椎動物檢索》《普通動物學(第四版)》
六:野外實習心得
為期十天的動植物野外實習在四月二十九日圓滿落幕了。這十天的動植物野外實習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初到動植物的野外實習基地時給人一種別外的舒服與清新之感,令我頃刻就喜歡上美麗的吊羅山。
美麗的度假村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老師和同學能更好的進入我們此次的野外實習目的和我們的實習任務。在整個野外實習過程中,最令我們擔憂的是山上突襲的山雨,害怕在實習的路上突然襲來~~~還記得第一天的早上我們就遇上了山上的第一場雨,山上的天氣是瞬息萬變的。第一天就遇上了山雨,但我們的實習隊伍并沒有宣布放棄我們的實習計劃,而是等待天晴。在九點左右天氣轉晴了,我們在許平老師的帶領下往吊羅山的蜿蜒小道進軍采集我們的植物標本。為期三天的植物野外實習在鐘瓊芯老師,許平老師和郝清玉老師的帶領下得以圓滿結束。在整個植物野外實習中,我們走過的地方有大吊羅山還有沿下山的公路走了好長好長的路程,走的路遠了,在回來的路上腳會有些許的疼痛,但我們的整個組員沒有一個落下,我們整個組員是一個整體,我們累的時候在回來的路上會講些笑話讓我們提提神,堅持行進,在采集標本時,我們組是有明確的分工的,像是標號,記錄,采集標本等的工作我們是已經事先做好安排的,我們是上午一起去采集標本,下午檢索標本,而晚上我們則是一起整理白天所采集到得植物標本進行知識的整理和總結。整個植物的野外實習中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制定采集的標本和一起檢索標本,這一切都見證了我們組的團結互助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隨著植物野外實習的結束,緊接的是我們野外實習的最后一個項目:動物的野外實習。整個動物的野外實習是在望力軍老師,朱麟老師和汪繼超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的。相對植物野外實習而言,動物的野外實習環境相對危險,在汪繼超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組進入了原始的森林,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我們在原始森林里行進著,男同學在前方為我們女同學開路,在最后面留有一位男同學,我們就是這樣進入了原始森林。山路難走我們不怕,我們共同進出,我們手拉手,我們一起完成任務。同樣,整個動物野外實習我們都是上午進山捕捉動物,下午大家一起學習檢索。
隨著時間的流逝,整個的動植物野外實習最終取得了圓滿的完成。在整個野外實習的過程中我們又多了一次體驗團隊合作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真真正正地體驗了一起合作一起學習的快樂。野外實習的過程中有充滿求知的眼神,有期待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知識的愿望。當然,有疲憊的時候,有令人害怕的瞬間,開心時刻也是整個野外實習的另一風景。總的來說,野外實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讓人體會深刻的是在整個野外實習過程中合作學習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品質。還有一點就是對待野外實習的態度要認真,嚴謹,和一份勇敢,這些都是在野外實習中能順利完成實習任務和取得實習成果不可缺少的必備條件。
野外實訓報告萬能篇二
實習報告是指各種人員實習期間需要撰寫的對實習期間的工作學習經歷進行描述的文本。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野外實習報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野外實習報告1
今年7月中旬,為了深刻認識和鞏固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知識,我們13級人文城規跟隨著唐院長來到韶關進行我們大一暑假的實習。韶關位于間歇上升區,流水侵蝕作用強烈,造成峽谷眾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而且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基本齊全,巖溶地貌廣布、種類多樣,巖類以紅色砂礫巖,砂巖、變質巖、花崗巖和石灰巖為主,丹霞山更以獨特的紅巖地貌聞名于世。
第一天我們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觀察到典型的平臥褶皺,沉積時是水平的,后來由強烈的擠壓力和構造變動使地表發生塑性變動,主要是碳酸鹽巖和石灰巖,厚度都大于1米,屬于巨厚層沉積。
馬路的對面采石場,有典型的斷層構造,中間接近水平,兩邊近于直立,根據山體兩側巖石的顏色和巖性差異,判斷可能為正斷層。不難看出,這一帶的泥盆紀的地質運動比較活躍。可以推出,平臥褶皺受到斷層干擾。
隨后,我們來到帽峰公園南部,沿著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層由新到老,觀察巖層產狀及性質,可以明顯發現開始是以泥灰巖為主,伴有粉砂巖、泥質灰巖、頁巖,后來以石灰巖為主。中部存在較多層間揉皺,小型斷層,考慮到屬于海相沉積,初步判斷為潮間帶到潮下帶過渡類型,地層由幾厘米的薄層變為幾米的厚層,說明沉積環境由復雜多變變為穩定,北側為帽子峰組,南側為天子嶺組。
最后,我們來到武江邊觀察河流的發育,河流在彎道處存在橫向環流,使凹岸侵蝕后退,凸岸堆積生長,而在河流一側可觀察到三級河流階地。
7月10號我們乘車到達廣東韶關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首先觀察的是石炭系下統、石凳子組的斷層構造,觀察到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所以判斷為逆斷層。返回出口的路上觀察到灰白色帶狀的方解石脈。
步行到達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的煤窯所在地,主要成分為煤矸石。
在登山終點,我們觀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蝕洼地、峰叢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觀。芙蓉湖岸邊,我們觀察到山體的向斜構造,向斜判斷依據為巖層受到水平地質運動擠壓后巖石由老變新以及地形起伏狀況。
第三天,我們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上由紅色陸相砂礫巖構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均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這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隨后,我們進入了丹霞山景區。一路往上走,我們來到了的陽元石景區。陽元石已經有30萬年的歷史,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絕景”。它的性質是蝕余石柱,其巖性屬于碎屑巖類(包括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礫石巖)。陽元石是由于地殼抬升后,兩組巖層相互交叉,流水沿著節理面侵蝕搬運,即是由垂直節理發育而形成的。在陽元石的表面我們能看出水平層理,這是由于巖層巖性軟硬不一,軟層被侵蝕凹陷,硬層不易侵蝕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來我們又坐上車,來到了一處性質為水平韻律層理與節理發育的地貌點。它是由于地殼抬升后巨大巖塊由錯落方法墜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錯的巖塊形似向上爬行的鱷魚,故稱“鱷魚上山”。其巖石的本色是紅色和白色,但因雨水沖刷而發黑。巖石的沉積層基本上為水平層理,其上的黑色條帶上有鵝卵石,反映了河流相與湖泊相轉換的古地理環境;巖石的紅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錯層理和斜層理,其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們來到馬壩人遺址、大峽谷,這是實習內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們還看到一個滑坡體現場,我們親自爬到滑坡體的對面進行觀察,老師們給我們介紹了滑坡體形成的特征以及我們面對滑坡體可以采取的一些防護措施。真正到野外實習了我們才會發現,原來生活中,身邊的事物就蘊含知識。在你經過一大堆黃土的時候,你絕不會想到那叫滑坡體,也不會想到我們還總結出它們的特征以及應對措施。
要觀察大峽谷,光有觀察力還不夠,還要有體力。在大峽谷中我們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浹背之際感受水流沖下來引起的氣流,真的是應了那句廣告詞“透心涼,心飛揚”。當然,那一千多級的階梯更是考驗人,所以我覺得我們去實習不僅僅是收獲知識,更是磨練人的一個過程。當有想偷懶的同學問院長可不可以不爬的時候,院長調侃地說,你可以不上來,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峽谷下面沒有纜車,所以只能通過爬樓梯的方式上來。但是當你重返“地面”的時候,你會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馬壩人故址。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會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為時五天的實習,你會發現你不僅僅在思維能力上得到極大提高,更能練就堅持的毅力。和組員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樣的視覺來看生活!
野外實習報告2一、實習目的意義
(一)野外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學是一門與自然和社會密切想關的科學,資源專業所涉及到的內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學為基礎的,所以,不論是地理專業還是資源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實地考察與研究。從學科的角度,要求學生能將學到的理論和知識應用于實踐,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區域考察與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實習是地理專業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加深對地理學基本原理和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地理學的空間觀點和綜合分析能力,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獲取科學研究資料的重要途徑
所謂科學研究,簡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發現的事實修正現有結論為目的而進行的大量調查和實驗。因此,收集和占有資料、特別是第一手科學資料的豐富程度,直接關系到研究者學術水平的提高,只有資料豐富才能提高科學的生產能力。地理資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資料外,地圖、航空照片、衛星照片(tm磁帶)、幻燈片、錄像磁帶等也是地理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搜集資料有很多方面,諸如教師講課、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文獻閱讀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既要收集室內文字圖件資料,博覽群書,選讀文獻,尤其是外國文獻原著,經常做筆記、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作為我們從事研究的基礎,又要有拓寬和縱深,學會從實踐中獲得資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堅持做科學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資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實習是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環節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學廣闊而富有生機的實驗室,是內容最為生動最為豐富的教育環節之一。野外實習是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的不可多得的機會,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諸多地學和現實問題,將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學野外實習,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峽谷,或是寒風凜冽的高山冰川,在這種嚴酷環境下要測量準確的地理數據,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往往需要經歷艱苦的勞動,付出巨大的代價。這無論是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還是綜合素能的提高,均會起到非凡的作用。
總之,野外實習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訓練,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能,為以后獨立工作奠定基礎。參加實習的教師和同學必須認真對待,高度重視。
二、野外實習的主要階段
地理學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據時間的順序,一般可劃分為準備階段、野外工作階段和總結階段。其中雖以野外工作為重點,但準備階段和總結階段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時間的限制,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實習時間,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不重視準備工作或不進行野外工作的總結。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視了這兩個環節,實習才能得到圓滿的效果。
為了使野外實習取得預期效果,出發實習之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十分必要。
野外實習的準備工作,一般要求在實習前的幾個月內進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幾方面:
(1)確定野外實習的地區、路線和主要實習點。指定實習隊負責人,負責實習的準備工作。初步確定實習的時間、地點、主要路線和主要實習內容,初步做出經費預算。
(2)收集有關實習地區的文獻資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圖和有關專業圖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區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要特別注意了解實習區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盡量將實習內容與生產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3)進行野外預查。通過預查進一步確定實習地區和實習路線。專業指導教師要通過預查進行備課,選擇的實習方案,確定觀察路線和實習點上的實習內容,包括教師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觀察與操作的內容。預查中要盡量與當地政府部門和有關單位取得聯系,一方面通過他們了解區域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可以求得他們對野外實習的支持。
通過預查,還要落實實習隊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實實習隊的食宿地點、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給養條件、氣候條件、衛生條件及安全保證情況等。
(4)野外實習計劃。根據教學實習目的,確定詳細的實習日程,寫出每一天的實習路線、地點及主要內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慮實習內容的合理順序,又要考慮交通和路線的條件,盡量做到經濟、合理。實習中要保留適當的休息時間,特別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學生容易疲勞的情況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實習效果。實習計劃應寫明各階段對學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學生介紹實習地區的基本狀況和主要實習內容。首先讓學生對實習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實習和獨立觀察判斷。實習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查閱實習地區的有關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狀況的歷史和現狀等有關文獻資料和圖件,包括前人的調查報告、論文、專著、地形圖、各種專業地圖、航片、衛片、tm磁帶等。
(6)其它準備。
1、體能準備。
野外實習經常需要連續地坐車、大劑量的運動,對參加的每個人都是體能和精神上的考驗,所以,保質充沛的體能和精力是圓滿完成實習的基本保證。
2、物質準備
第一,實習過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實。
第二,實習中所需的設備、器材等的準備,如照相機、攝像機、羅盤等。
第三,常用醫療用品和藥品準備。
第四,個人生活用品以及與野外實習相適宜的著裝準備。
第五,為預防突發事件,請遵循前人從實踐中總結而來的兩條訓誡“窮家富路”和“冬天出門帶干糧,夏天出門帶衣裳”,后者對干旱區域更具現實意義。
(一)野外工作階段
野外階段是實習過程的主體部分,野外工作的時間、地點、內容和方式要按實習計劃進行。在路線調查或沿途觀察中,要隨時對照地形圖,在圖上確定自己的位置,并把觀察到的特殊現象和地理界限等標記在地圖上。在途中停歇或到達觀察點時,要將沿途看到的主要現象、主要認識和主要問題記在野外記錄薄上。
(1)實習記錄。它是實習的最基礎成果,是編寫實習報告與習作論文的基本依據,因此要及時真實地記錄下來。記錄內容包括沿途觀察和實習點的觀察與描述。
(2)照相與素描。照相已成為野外實習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全面、記錄自然環境特征。素描是自然地理實習的重要補充,它可有意識地取舍,突出重點,達到照片無法表現的效果,尤其是對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條件的同學可充分發揮特長。
(3)綜合分析。自然地理實習,是從要素觀察描述開始到綜合分析歸納結束。因此,野外實習要注意每一個實習點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所發生的各種相互作用的性質、過程、方向和發展規律。
(4)互相幫助,安全第一。野外情況復雜,要時刻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險的地段活動,登山涉水,要注意上下游的變化,任何情況下不能一人單獨進行野外活動,以防不測。大家除了學習上互相切磋之外,生活上也要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實習隊是一個整體,要防止掉隊發生。
(二)總結階段
野外實習的總結,一般在野外工作結束返校后進行。首先要對野外記錄及搜集到的文字資料等進行認真地整理和分析;對野外搜集到的大量數據資料,進行清理、統計和分析;對野外攝影進行洗印與擴印;對采集的樣品進行整理,并抓緊進行必要的室內分析與測試。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要對實習地區進行系統的區域綜合分析。主要包括:實習區地理位置的分析,實習區地理現象的描述,對類型、區域分異及其內部聯系的描述和分析,對自然環境和地理現象的形成因素、動態過程及發展歷史的描述和分析,對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分析等等。明確實習取得的主要結論和存在的問題。
最后,學生應根據實習計劃的要求,在規定期限內提交實習報告作為野外工作的主要成果。
野外實訓報告萬能篇三
植物學野外實習報告 系(部);化學與生物農學系專業:生物科學姓名;宋黔勇學號;200904054030指導教師;張來實習地點;紅巖水庫組別:第二組1
一、實習目的1、通過這次的野外實習,把我們的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鞏固我們的理論知識和及生物群落之間的關系,更進一步了解了大自然
2、掌握動植物標本的制作,了解各科動物、植物采集與制作方法、對意外情況的緊急處理方法
3、培養同學之間的感情交流和互助能力
二、實習工具
毒瓶、采潔箱、網兜、紙袋、酒精、標本夾、鐵鏟、鑷子、枝剪、昆蟲針、大頭
針、標簽、編織袋等
二、實習概況
1、實習單位:安順師范學院生物科學2009級(本科)
2、實習時間:2011.09.20~2011.09.28
3、實習地點:貴州省安順市紅巖水庫
三、
紅巖水庫的概況紅巖水庫四面環山,中間還有一湖泊,由于山勢高峻,氣候垂直分異顯著,植被、土鑲、山不是很大,單動植物種類繁多,垂直帶譜比較完整,植被群落類型多,另外還有一大茶場、玉米地、高粱地等非常壯觀,更豐富了我們采集標本。紅巖水庫擁有杉、松、柏、楊、柳、毛栗、花椒、櫻桃、忍冬、樟、繡線菊,螞蚱腿子、中華卷柏、土貝母、山茶、杠板歸、等,還有蘇鐵、銀杏等常見物種。動物有屎殼郎、蟋蟀、蝗蟲、毛峰、大黃蜂、蝴蝶、蜻蜓、蛾類等動物。紅巖水庫的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其中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就有許多種,四、實習內容及過程
在這次動植物野外實習中,主要的實習內容為野外采集、分類鑒定和生態觀察和動植物標本的制作。其中動物標本一昆蟲為主,植物標本以草本為主。動植物野外實習是一個重要的
教學
內容,是掌握和鞏固課堂教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增強學生對自然界生物的認識、培養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整個實習過程包括六天,其中前三天在上午離開實習基地外出采集標本,晚上進行標本的鑒定和處理。
(一)、采集植物標本種類
總結
傘形科:竊衣、水芹、短毛獨活,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短硬毛,莖直立,粗壯,中空,上部分枝,基生葉與下部葉具長柄,3出或羽狀復葉,復傘形花序,花瓣白色;以上三種均在水環境下有分布。薔薇科:白蒂梅、繡線菊、莖生葉互生,花單生,常三朵成傘房狀,花梗粗短,花瓣5,構成當地常見灌木叢,龍牙草,水楊梅,莖生葉互生,奇數羽狀。
蓼科:杠板歸、水蓼,莖節部膨大托葉鞘圓筒狀,膜質,褐色花穗狀花序質生,花粉紅色莖通常具膨大的節。葉為單葉,互生,有托葉鞘花序由若干小聚傘花序排成總狀、穗狀或圓錐狀。
唇形科:地筍,寶塔菜,為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須根肉質;莖多分枝,疏被倒生短硬毛,葉對生,近圓形、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形。
毛茛科:野棉花、毛茛-----毛茛目-----毛茛科-----毛茛屬------毛茛
桑科:葎草,葉對生,腋生,雌雄異株,雄花成圓錐狀柔荑花序,花黃綠色單一朵十分細小,萼5裂,雄蕊5枚;雌花為球狀的穗狀花。
玄參科:陰行草,一年生草本葉對生,葉片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狹線形; 花對生于莖枝上部,成稀疏總狀花序花冠二唇形。
堇菜科:半葉堇菜,球果堇菜。葉叢生,葉柄長3~10厘米,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基部附屬于葉柄,葉片長橢圓形,邊緣具圓齒,花腋生。
(二)采集動物標本種類總結:
(1)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達,善跳躍;尾須較長。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內側。雄性喜鳴、好斗,有互相殘殺現象。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2)蝗蟲:體型粗壯。頭較短小,其長明顯短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中隆線呈片狀隆起,全長完整或僅被后橫溝微微割斷,前、后緣呈銳角或直角狀。腹部第二節背板側面具摩察板。后足股節外側具不規則短隆線,基部外側的上基片短于下基片。前翅短小,其頂端最多略超過腹部第一節背板的后緣;后翅甚小
(3)馬蜂:膜翅目胡蜂總科類昆蟲,體型較大,色澤鮮艷,多黃、黑、棕色,有彩斑。觸角一般雄13節,雌12節,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向后延伸達翅基片。休息時翅縱褶覆蓋在身體上。馬蜂吃昆蟲尸體,也很喜歡甜食。城市樹木花草增多為馬蜂提供了豐富的昆蟲 和蜜源等食物,垃圾堆里也有大量適合馬蜂吃的食物,使生于野外的馬蜂越來越多地遷居 城市筑巢。
五、個人總結及感想
在實習活動期間,我們實際認知了比課本上更多的物種,也體會了更深,實習的日子充實豐富而又屢有驚喜。鞏固了理論知識,增強了野外實踐能力,而且培養濃我們對生物學的興趣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學習標本的采集、制作和鑒定方法學習并熟練掌握使用工具書鑒別物種的方法。植被大多都是目前經濟價值并不是很高的常見種,昆蟲種類可以說有很多,但特有種很少,很多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見。
通過本次實習,鞏固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并將課本上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將腦中抽象的概念及知識具體化。更直觀地觀察了動物極其特征。知道了關于動物分類的知識,認識了多種常見動物,并了解了它們的識別要點和生理特征。同時,學會了制作標本的過程。不僅如此,在幾天的實習中,磨練了自己的意志,鍛煉了體魄,也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而且,在上山下山等等過程中,同學們互幫互助,師生之間的和諧,相互扶持,充分理解了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吃苦耐勞的探索精神。同學們不畏艱辛,樂于學習,不僅獲得了更多知識,和經驗,更留下了深深的體會,留下了難忘的記憶。這是一次充滿了學習,探索的野外實習,令我們收獲頗豐,更加折服帶隊老師對我們的關愛,深深的刻在了我心里。
七·參考文獻
1、《普通動物學》第二版
2、《普通植物學》
3、動物學、植物學官方教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