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的成語故事

拼音duì zhèng xià yào
基本解釋癥:病癥;下藥:用藥。醫(yī)生針對病人的病情開方用藥。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具體有效措施。
出處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41卷:“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對癥下藥的典故
華陀(tuó)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yī)學家,他精通內(nèi)、外、婦、兒、針灸(jiǔ)各科,醫(yī)術高明,診斷準確,在我國醫(yī)學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華陀給病人診療時,能夠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尋和李延一同到華陀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癥(zhèng)相同:頭痛發(fā)熱。華陀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后,給倪尋開了瀉藥,給李延開了發(fā)汗的藥。
兩人看了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癥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么吃的藥卻不一樣呢?”
華陀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癥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nèi)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于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癥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了。”
倪尋和李延服藥后,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對癥下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盲人說象 | 元 黃溍《書袁通甫詩后》:“吾儕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
材輕德薄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鴻鵠將至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不費吹灰之力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 |
遁入空門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并不驚異。” |
囊螢照雪 | 《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
巧上加巧 | |
以毒攻毒 | 宋 羅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