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成語故事

拼音kuàng rì chí jiǔ
基本解釋曠:荒廢;耽擱;持:持續(xù);拖延。耽擱時日;長期拖延。
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余子之力,盡于溝壘。”
曠日持久的典故
戰(zhàn)國時期,有個名叫榮口(口為上分下蟲,音fen)的人,被燕國封為高陽君,并派他為統(tǒng)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fen很會打仗,趙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zhí)飭蝸韼椭覀儙ьI趙軍作戰(zhàn),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么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么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為什么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fen,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為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著,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zhàn)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后,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設想!”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tǒng)帥。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zhàn),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曠日持久)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日日夜夜 | 洪深《青龍?zhí)丁返诙唬骸斑@里,劉秀三日日夜夜的車水,車的暈倒在水車上。” |
秋水伊人 | 《詩經 秦風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浪費筆墨 | 老舍《多鼠齋雜談》:“他便也只會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費筆墨,攻擊別人,且自鳴得意。”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拭目以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 |
材輕德薄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高步闊視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 |
反治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