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穿鼻的成語故事

拼音tīng rén chuān bí
基本解釋聽:任憑;穿鼻:牛鼻子穿桊。比喻聽?wèi){別人擺布。
出處《南史 張弘策傳》:“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聽人穿鼻的典故
公元493年,南朝齊武帝死后,蕭昭業(yè)繼位,吏部尚書徐孝嗣輔佐執(zhí)政。西昌侯蕭鸞密謀要篡位,就密告徐孝嗣。徐孝嗣沒有反對(duì),兩人聯(lián)合勒死蕭昭業(yè),篡位成功。張弘策評(píng)論徐孝嗣像在鼻子穿上繩的牛一樣,聽人牽引。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聽人穿鼻)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價(jià)值連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shí),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qǐng)易璧。” |
自力更生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huì)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hù)中國的獨(dú)立與完整的麻煩。” |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
愛才如渴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yán),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
珠宮貝闕 |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zhí)茫县愱I兮朱宮。” |
必由之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 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rèn)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百無一是 | 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無一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 |
亡命之徒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綿里藏針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當(dāng)日說知心,綿里藏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