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伏的成語故事

拼音shuǐ tǔ bù fú
基本解釋水土:指地方,引申為自然環境。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癥,起于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于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饑餓。”
暫未找到成語水土不伏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水土不伏)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齒牙為禍 | 《史記 晉世家》:“初,獻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刑期無刑 | 語出《書 大禹謨》:“刑期于無刑。” |
天涯海角 | 唐 呂巖《絕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 |
活蹦亂跳 |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東西還是活蹦亂跳地找回來。” |
奇才異能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
名重一時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圣錫少卿、馮公濟川俱問道。”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喔咿儒睨 | 戰國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婦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