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的成語故事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基本解釋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的典故
戰國時,整個中原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諸侯都想兼并其他的國家,稱雄天下。這些諸侯國里實力最強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合稱“戰國七雄”。七雄中,秦國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為相,實行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這樣一來,秦國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已經不滿足僅僅占領鄰國的幾個城池這樣的小勝利了,其目的是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其他六國分布在秦國的東面,他們看清秦國的野心之后,就以楚國為首,南北聯合,西向抗秦,戰略上成為“合縱”。秦孝公的兒子惠王當政以后,采納宰相張儀的“連橫”外交政策,四處游說,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
當時有個極力主張各國聯合抗秦的政治家名叫蘇秦,他得知韓王準備接受秦國的條件,投靠秦國,就立刻去見韓王,勸他說:“我一直認為韓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因為韓國地理條件優越,東南西北都額可以憑借天然的山川地勢做屏障,易守難攻;韓國又有幾十萬英勇善戰的精兵良將,銳利的武器,裝備有天下第一的強弓勁弩;韓國還有您這樣一位賢德愛民的圣主,如果與另外六國爭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的,您為什么要向秦國低頭呢?大王您要知道,韓國一旦和秦國結盟,就要屈服于秦國,以秦國貪得無厭的個性,他們一定會提出各種無理要求,還會要求您把韓國的要地宜陽、成皋劃給他。大王您今年給了他這些地方,明年他還會有新的要求,韓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國的貪欲卻是無止境的。那時,大王就只能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給垂涎已久的秦國的,這不是要被天下人恥笑嗎?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如果現在大王屈膝向秦稱臣,那與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區別呢?以大王的賢能,再加上韓國的精兵良將,而落得個牛后之名,就連我都替大王感到羞恥啊!”
蘇秦的一番話提醒了韓王,韓王激憤地拔劍而起,仰天大喊到:“韓國寧可做一個獨立的小國,也絕不當秦國這個大國的附庸。哪怕是戰死,也絕不屈服于秦國!”
就這樣,張儀策劃的秦國連橫政策在蘇秦的努力之下宣告破產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 成語 | 歷史出處 |
|---|---|
| 安家落戶 | 丁玲《杜晚香》:“我們決心在這里安家落戶。” |
| 繪影繪聲 | 清 憂患余生《<官場現形記>序》:“而壹意孤行,為若輩繪影繪聲,定一不磨之鐵案。” |
| 不過爾爾 | 清 沈復《浮生六記 浪游記快》:“其紅門局之梅花,姑姑廟之鐵樹,不過爾爾。” |
| 苦中作樂 | 宋 陳造《同陳宰黃簿游靈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輩可謂忙里偷閑,苦中作樂。’” |
| 滿滿當當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原來銀包不大,止那七兩多銀子已是包得滿滿當當的了,那里又包得這十兩銀子去?” |
| 雪兆豐年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古人云:‘雪兆豐年’。” |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 兵無常勢 | 先秦 孫武《孫子 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 一寸光陰一寸金 | 唐 王貞白《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