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薰一蕕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xūn yī yóu
基本解釋薰:香草。蕕:臭草。香臭夾雜,往往只聞其臭不聞其香。故用來比喻一善一惡之中,善易消而惡難除。有兩個意思:(1)比喻善易消惡易存,或善不能止惡,惡能消善。
(2)一香一臭,善惡分明。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左傳》 僖公四年: 一薰一蕕, 十年尚猶有臭。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一薰一蕕的典故
春秋,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先用龜卜算一下,結果不吉利,改用蓍草的筮法,結果不吉利的。獻公說:“那就依筮叭。”卜人說:“不可,因為卜辭上說:專之渝,攘公之渝,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意思是說獻公的美德。
獻公原已有三個好兒子,即太子,重耳及夷吾;專寵驪姬的結果,便會使他舍棄原有的愛心,將從前的愛子疏遠,而愛驪姬那一人。這樣,一好人和一壞人是不能相安的,即使經過十年之久,那臭 (指驪姬造成的罪惡) 氣仍然除不清。當時獻公一心愛驪姬,所以拒絕了卜人的勸告,立驪姬為夫人。
后來,驪姬想要立自己的兒子奚齊作太子,于是聯絡內廷的官吏,設計謀害太子,太子雖然逃到新城,但仍然自殺而死,重耳和夷吾則相繼逃亡。可是,到獻公一死,奚齊也被大臣們所殺,晉國車直在不安的政局下過了十年,和卜辭所說的話竟成了一種巧合。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薰一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遲疑不決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順口溜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勢:上面放,下面望,中間有些頂門杠!” |
死要面子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 |
犀牛望月 | 《關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惡衣惡食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難以置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顧后瞻前 |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后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
香草美人 | 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于君。” |
志在千里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白日見鬼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六卷:“在京師時有語曰:‘吏、勛、封、考,筆頭不倒……工、屯、虞、水,白日見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