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的成語故事

拼音dāi ruò mù jī
基本解釋愣著不動;像只木頭雞。形容人癡或因驚恐而發愣的神態。
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p>
《莊子·達生篇》中有這樣一個寓言:古時候人們很喜歡斗雞的游戲,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專門為國王訓練斗雞,準備參加搏斗。過了十天,國王問紀渻子:雞已經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國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斗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國王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再過了十天,紀省子終于說差不多了,它雖然偶爾還叫幾聲,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國王于是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沒想到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還沒有交手就都掉頭逃走。
呆若木雞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呆若木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躲躲閃閃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九回:“三人于是躲躲閃閃,聯步而行。一面走著,看那國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只覺無窮丑態?!?/td> |
草衣木食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td> |
憂喜交集 | |
殺手锏 | 艾煊《大江風雷》第四部:“他認為這是最后最厲害的殺手锏,這兩句話拋出去,可以使楊大新理屈詞窮,啞口無言?!?/td> |
枝對葉比 | 唐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td> |
形神不全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當仁不讓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敝祆浼ⅲ骸爱斎剩匀蕿榧喝我??!?/td>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td>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