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嫉惡的成語故事

拼音hǎo shàn jí è
基本解釋崇尚美善,憎恨丑惡。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好善嫉惡,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好善嫉惡的典故
唐朝中期,西域吐蕃很想侵犯中原,由于李晟的頑強抵抗而不能得逞。吐蕃的宰相結贊運用離間計,親率大軍入侵隴州和鳳翔,被李晟打敗。他假意求和,唐德宗借故罷免李晟的兵權,別人借機為他鳴不平,他天性好善嫉惡,不愿拉幫結派。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好善嫉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二法門 | 《維摩詰經 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
滿山遍野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他坐鎮延安,用紅藍鉛筆在地圖上亂畫,我們就滿山遍野亂竄!”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夜深人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深夜人靜,為何叩門?”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叫化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春山如笑 |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