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òng yú tài shān
基本解釋像泰山一樣重。比喻意義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國名山;五岳之首。
出處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重于泰山的典故
西漢時期,太史令司馬遷為實現(xiàn)父親的遺愿繼續(xù)編著《史記》,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強忍痛苦,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歷史巨著《史記》。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對死的認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重于泰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門心思 | 孫華炳《重賞之下》:“他自己又到圖書館借來關于數(shù)控的書,什么也不顧了,一門心思鉆研起來。” |
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鶴立雞群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
余波未平 | |
有約在先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zhí)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 |
逢人只說三分話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1卷:“如今俗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只此便是不忠。”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學而不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一哄而起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地方上百姓動了公憤,一哄而起。”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qū)別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