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的成語故事

拼音dé yì wàng xíng
基本解釋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態。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記了應持的態度。
出處《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忘形的典故
阮籍,陳留尉氏(今河南尉縣)人,又名嗣宗,是魏晉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從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但他勤奮好學,后來終于成為當時著名的隱士。阮籍本來很有抱負,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對執政的司馬氏集團非常不滿,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只得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縱情于山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此外,他還以寫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如:在非常著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中,阮籍就用迂回含蓄的語言來表達了憂國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樣,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對司馬家族的統治也抱有輕蔑和厭惡的態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還有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們七個人經常聚在一起,在山陽竹林之下,閑談、狂飲、作詩、彈琴,高興時就縱聲狂笑,不高興時就痛哭一場,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在這七人當中,阮籍大概是最為瘋癲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時候,常常哭笑無常。因此史書中描寫他時說到“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得意忘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芒刺在背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志滿意得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臭名遠揚 | 《宋書 劉義真傳》:“案車騎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播。” |
遁世離俗 |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簡明扼要 |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 |
謙受益,滿招損 | 明·沈采《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絆腳石 |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至于蔣介石呢,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是人民抗戰的絆腳石。” |
懸石程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