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箱倒籠的成語故事

拼音fān xiāng dǎo lǒng
基本解釋翻:反轉;籠:大的竹箱。形容徹底搜尋、查檢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5卷:“翻箱倒籠,滿屋尋一個遍,那有些影兒?!?/p>
賈寶玉從賈母那里回來后,十分得意,因為他與賈環、賈蘭比試詩文勝出。在更換衣服時,襲人見他脖子上的那塊通靈寶玉不見了,就問寶玉。寶玉隨便扯個理由搪塞,襲人就問丫鬟麝月,麝月覺得此事非同兒戲,就與大家翻箱倒籠地找,結果一無所獲。
翻箱倒籠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翻箱倒籠)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含辛茹苦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td> |
鷗鳥不下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 清·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其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耶?”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td>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當機立斷 | 漢 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td> |
繁文縟節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td>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td> |
萬里長城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
一哄而起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地方上百姓動了公憤,一哄而起?!?/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