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恭聽的成語故事

拼音xǐ ěr gōng tīng
基本解釋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洗干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處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洗耳恭聽的典故
上古時代的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
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堅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穎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里,這時正巧牽著一條小牛來給它飲水,便問許由干什么。許由就把消息告訴他,并且說:“我聽了這樣的不干凈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造成名聲,現(xiàn)在惹出麻煩來了,完全是你自討的,還洗耳恭聽什么耳朵!算了吧,別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據(jù)《巢縣志》記載,古巢城東城門有一方池叫“洗耳池”,池邊有一條巷叫牽牛巷。相傳5000年前,巢父在池邊牽牛飲水時,批評一代圣賢許由“浮游于世,貪求圣名”,許由自慚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雙目,表示愿聽從巢父忠告。后人為頌揚許由知錯就改的美德,遂將該方池取名為“洗耳池”,成語“洗耳恭聽”的典故也由此產(chǎn)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洗耳恭聽)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風流人物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野心勃勃 | 清 陳天華《獅子吼》:“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 |
匡亂反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jīng)術(shù),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
繩鋸木斷 | 宋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溢于言表 | 明 朱舜水《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來書十讀,不忍釋手,真摯之情,溢于言表。” |
知其不可而為之 |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文治武功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zāi),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毛澤東《組織起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
結(jié)纓伏劍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jié)纓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