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柱鼓瑟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o zhù gǔ sè
基本解釋膠:用膠粘住;柱:瑟上調音用的短木;鼓:彈奏;瑟:一種古樂器。用膠把柱粘住;再去彈瑟;比喻拘泥固執而不知變通。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膠柱鼓瑟的典故
齊人跟趙人學習瑟這種樂器。他不去刻苦鉆研演奏瑟的技術,卻依照趙人預先調弄好的音調,將瑟上調音的短柱用膠粘固起來,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齊人回家后,擺弄了多年,總是彈不出一支曲子。他還覺得奇怪呢!后來,有人從趙國來,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覺得這個齊人的舉動是多么愚蠢啊!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膠柱鼓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我批評 | 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還要有批評的精神。”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逸游自恣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梁冀傳》:“少為貴戚,逸游自恣。”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苦口之藥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
花拳繡腿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69回:“只見張國乾縛得花拳繡腿,戚光祖、戚繼祖兩個教師在后面跟著,走上臺來,兩邊坐定。” |
不得而知 | 唐 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
萬里長城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